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资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 23:54:2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精品文档

10、好戏连演令人厌——超限逆反

同样的刺激物,由于刺激强度过大、过强,刺激时间过长,或者机械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作用于个体,引起个体产生的一种逆向态度。

11、烽火连天戏诸侯——信度逆反

指由于以往经验积累、人格特征等因素,产生对信息源、引导者的不信任,导致消极、反常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12、好意此时被曲解——情境逆反

指在特定的时机、场合,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热点,处于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引导者不顾个体当时所处的情境,会诱发情感障碍,使个体紧闭心扉,对引导逆向、排斥态度。 13、小人之心度君子——自比作用

心理实验证明:如果有一个陌生人,要猜测他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等,最大的可能性是把对方估计得和自己一样,当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年龄、籍贯相仿是尤其如此。心理学上把这种假设他人与自己相同,怀有一样的心情、想法、好恶、品质等心理现象称为“自比作用”。 14、奖励结果事愿违——德西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其效果反而会降低,外加报酬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这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故称之为“德西效应”。 15、心灵绿洲待开垦——罗森塔尔效应

由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在学生身上产生符合期望的心理现象,罗森塔尔把它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16、情境变换难注意——斯特鲁效应

所谓“斯特鲁效应”,就是当着人们对某一特定刺激作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顺利地对这些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这一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斯特鲁首先发现的,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17、大失所望星期一——月曜效应

所谓“月曜效应”,是指点星期一与其他工作日相比,人们的学习意志下降、注意力分散,精神不振,从而大大影响工作和学习效果的心理现象。 18、新官上任放把火——首因效应 心理学上把人际交往中,由初次见面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其产生的心理影响被称为首因效应。 19、妩媚一笑遮百丑——晕轮效应

心理学上借用“月晕”这一自然现象,把一个人某种突出品质或特点的清晰、深刻印象,由此作出整体印象的评价,从而掩盖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点的印象,称之为“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20、前功一朝化烟云——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新形成的印象淡化,甚至抹去以往已形成的印象,给人们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印象,并以此指导人们的行为。 21、药铺抽屉密密排——刻板效应

所谓“刻板效应”,是指由社会刻板印象所形成的人际知觉定势。社会刻板印象是社会对一类对象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笼统的看法,而不管这一类对象间的实际差异。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2、锦上何须再添花——马太效应

人们把“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类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如“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23、险把巨星当鞋匠——黑票作用

所谓“黑票作用”,是指不管一个人具备其他任何品质,只要有一种极端消极的坏印象,就把对方的其他好品质都一票否决掉。

24、失之东隅收桑榆——补偿

所谓“补偿”,是指个体在某方面的需要或目标受到挫折后,便用可能成功的活动或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来弥补,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以获得他人的承认,获得心理的寄托和成功的快慰,满足新的需要与实现新的目标。 25、小题大做起作用——升华

所谓“升华”,是指引导对象的“动机替代”,即用高尚动机代替低级动机,用社会性动机代替自然性动机,从而使引导对象地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自身动机的社会责任、社会价值,从狭隘的低水平认知和情感中“跳”出来,正确看待个人的得失,产生新的意向,去追求新的目标。 26、文过饰非自解嘲——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饰作用,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它。以“酸葡萄”机制和“甜

。 6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柠檬”机制最为典型。个体在追求某地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甜柠檬”机制。

27、有了陪衬始宽慰——觅类求同

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为了减轻其所受到的心理压力,于是寻找一些与他同样遭受挫折的伙伴,以此聊作自慰,并减轻受挫折感,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觅类求同”心理。 28、色若无事实内荏——反向形成

所谓“反向形成”,是指个体的需要和目标受到阻碍后,为防止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欲望表现出来,而在外在行为上采取一种与此相反的行动来表现的现象。 29、混为一谈减重压——融合效应

所谓“融合效应”,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不愿意承担由挫折带来的巨大压力,于是把自己在挫折中应有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或者与同样受到挫折的他人相提并论,证明自己与他人等值,以此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30、责难他人为平衡——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当个体遭遇挫折后,不进行自我检讨,而把挫折引起的内心不安,自己不愿意承认的某些行为、欲念、态度等排除于自身之外,转移或推向他人和周围事物,以此逃避自己心理上的不安的心理现象,也叫“推诿作用”。

31、羡慕名人自炫耀——自居作用

所谓“自居作用”,是指为了迎合能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人们,于是就在思想、行为上模仿他们,或按照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去做;或者把他人具有的令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强加到自己身上,以此求得安慰和满足。 32、往事浮现月明中——回归效应

一个人如果喜欢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之中,认为过去的一切比现在美好,因此迷恋过去,甚至幻想回到过去美好的岁月中去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回归效应”

。 7欢迎下载

精品文档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8欢迎下载。

搜索更多关于: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资料  的文档
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资料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n3210jgoo25ui718xfz9x6b742s6901dxe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