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乡思离情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咏物诗的鉴赏
古人很喜欢吟咏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诗人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流传下来的咏物诗亦是数不胜数,仅《全唐诗》就有6021首,因此,咏物诗也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种诗歌类型。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咏物诗常见的主题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
2、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表达愤慨之情或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
3、表达诗人的人生理想或愿望: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人先表现出竹子坚韧顽强的鲜明性格,即使环境再恶劣也无所畏惧;然后展现竹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和风貌、神采。诗人对竹子的这些描写既抓住了竹子的最大特色,又和自己历尽磨难的身世,耿直傲岸的性格等结合了起来。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陈毅的《青松》大雪压青松, 青松且挺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不甘埋没的精神和批评“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坚强不屈的精神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1)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2)都表现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3)都赞颂了梅花的高洁的品格。(4)都以梅花自比。 傲寒俊俏、积极乐观。 象征革命者的坚贞不屈斗争的精神。 三、咏物诗常见的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物诗,肯定会用到这种手法。 局部:
比喻,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 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条;
拟人,常常会使物带上人的色彩。如:“烈火焚烧若等闲”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非凡气度,“粉身碎骨全不怕”表露了石灰甘愿献身的美德 对比、衬托
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物的品质。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以冰雪林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用大雪来烘托青松。 咏物诗鉴赏方法
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内在神韵、品格
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