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常备物品、重量、体积要求等。
过渡:地震是最不可预知的一种自然灾害,似乎在突然之间就发生了。如果遇到了强烈的地震,我们应该如何躲避地震的危险呢? 2.震中——避震
[师]:地震发生时,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传递,纵波先到达地表,横波后到达地表。所以,人们首先感到的是上下颠簸,但这时地震造成的破坏并不大。然后,横波到达,房屋前后晃动并倒塌。人们从开始感觉到晃动到房屋倒塌一般有十几秒的时间,这是最宝贵的自救机会。
[生]:这么快呀。
[师]:在这十几秒的时间内,你要完成很多事情, (1)瞬间抉择
人从感觉晃动到意识到地震发生往往需要3到5秒,所以,留给人躲避的时间只有7到9秒。如果能在横波到达并造成破坏前的时间内迅速躲避到安全处,我们就获得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我们必须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做出避险抉择——“跑”还是“躲”。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避震方法 思考并讨论
想一想,如果发生地震时你在家里、或在车上、在学校、在商店、在公共场所、在剧院、在体育馆,你应该怎么办?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各种场合下的避震方法并回答。)
教师点拨:(1)地震发生时,如果此时你恰好在家里,那么要视情况而定是躲还是逃。如果你家是平房或一楼,可迅速到达院内开阔地的话,则迅速跑到室外;如果你家是位于高层楼房,那么还是应该“伏而待定”,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旁,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同时注意保护好头颈、眼睛,掩住口鼻。等地震过后,迅速离开房间到达安全的开阔地;倘若无法离开,则积极地等待救援。 (2)在行驶的电(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3)在学校,如果正在上课,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等地震平息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必要时应在室外上课。如果恰巧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4)在商店、书店、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应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避开高
5 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高耸物或悬挂物。
(5)在影剧院、体育场馆、候车室等处,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利用所处的条件,就地躲避,千万不要乱跑。如果距应急出口很近,可迅速夺门而出。如果不能快速离开的话,最好的办法是躲在排椅下。在大运动场内,最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先向运动场中央空旷处撤退,然后再选择合适时机撤离。但撤离时一定要注意避开人流,避免拥挤跌倒。总之,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不要乱喊乱叫,更不要乱挤乱拥。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思考讨论,增强我们的防震意识,掌握正确的避震方法。 下面我们模拟演练:模拟演习:
[师]:我喊“一、二、三,地震了”,请同学们作出避险抉择。学生活动。
[师]:大家做的不错。反应敏捷,动作迅速,躲避符合室内避震要点。(如果是楼房)我们没有看到有人试图要从窗子跳出去,从门逃出去。大家都能迅速抱头、闭眼、躲在自己的课桌下。祝大家好运。
过渡:如果你逃到室外开阔的空地,伏在地上,这样避免摔倒;如果你没有逃出,而是采取了躲,接下来,就必须懂得自救以及自救后的互救问题了。 3.震后自救与互救
[师]:地震发生后,不论救援力量是不是到达,自救与互救都是不可缺少的救生措施。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简单处理外伤是必须的。 [生]:被压埋在废墟下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师]: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说明同学们在平常学习中善于思考问题。被埋在废墟下时,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防止烟尘呛闷窒息。 [生]:等待救援时,又该注意哪些问题。
[师]:这个问题大家分组讨论一下。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师]:这时候,首先要镇静,保存体力非常必要,等到听见外面有人时再呼喊或者敲击能够发声的东西,与外面救援人员联系。并寻找一切可以充饥的东西,同时要有坚强的信念,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
当你被救出后,在你没有受伤的情况下,你应该干什么? [生]:救别人
[师]:对,救别人。在救别人时,应该怎么救?学生相互交谈、讨论。 [师]:互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先救近,后救远。从身边救起;
(2)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轻伤和青壮年,增加帮手;
6 (3)先救“生”,后救“人”,就是说先让被压埋人员存活下来,再想办法救出来; (4)听仔细,注意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最大可能寻在生存的信 (5)不要盲目乱挖、乱刨,防止意外伤亡。
总结:老师希望,咱们今天学到的技能,大家永远也用不上,但是作为一种技能,大家必须掌握,这种技能关乎到生命。
今天的课,我们就到这里,接下来,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
第二单元 活动方法导航
课题:《展示与交流——废旧电池与环保》 研究课题确立的背景
我们又想到学生身边有录音机,还有一些随身听、手机、MP3等,电池一用完,就被扔进垃圾箱,在大家看来这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谁也没在意。我和会珍老师商量,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也是学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切入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我们把这个想法和科技艺苑小组的同学们交流了一下,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于是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愿组成了五个小组,还根据研究的内容分别为本组取名为:研究小组、调查小组、实验小组、采访小组、收集小组。从而确立了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为---《废电池与环保》。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法、亲自实验法、采访记录法、搜集整理法。 三: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电池中含有汞、镉、铅、镍、锌、锰等重金属物质,了解废电池危害性。
2、通过讨论处理废旧电池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对于废旧电池的最佳处理方法是再生利用,提取其中有用成份,将废物变为资源。对于所有的废电池必须优先考
7 虑再生利用,对于不可再生利用的电池要根据废物管理法进行妥善处置。)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4、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明确回收利用废旧电池的意义,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
5、提高学生与同伴、与老师、与校外的人进行交流和交往的能力。 四、研究计划:
(一):组织学生了解废旧电池的现状,师生讨论共同确立探究的主体(废电池与环保)。 (二):自愿组成五个小组, 酝酿、讨论选择各自研究的子课题。 研究小组: 查找有关废旧电池的资料。
实验小组:亲自实验,发现电池对生物的危害性。 调查小组:实地调查学校周围各小区的废旧电池回收情况。 采访小组:采访了解环卫工人和环保部门是如何处理废电池的。 收集小组:亲手制作废旧电池回收箱。
(三):宣传废旧电池的危害,倡议收集废旧电池。(师、生共同完成) (四): 整理各种资料,小结反思活动过程。(师、生共同完成) 五:实施的具体过程、研究指导
一切准备就绪,孩子们俨然成了小学者、小专家。我们老师成了幕后工作者,以一个“研究指导”的身份,穿梭于各小组之间,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获取有关资料,然后进行反复的研讨。 1、 走进调查小组
几十个小脑袋凑在一块儿在干什么呢?原来在组长的带领下,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在七嘴八舌地讨论问卷调查表的内容,在争论不下的时候老师成了他们的裁判。别小看了孩子们的智慧,虽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1个小时过去了,在我们看来挺有专业水准的调查内容跃然纸上。(附调查表)
附:对废旧电池认识的调查问卷
1、您在使用以下小电器吗?(可多选)
A、MP3 B、随身听 C、收音机 D、CD机 E、其它______________(请填写)
2、您大概一周平均要使用上述小电器多少时间?(如果在使用几个,则计总时间)。 A、2小时 B、2-4小时 C、4-8小时 D、8小时以上 3、您使用的电源是: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