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 平行线的性质
课 题 教学目标 5.3.1 平行线的性质(2) 课型 新授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 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观3.完成下面填空. 察 已知:如图,BE是AB的延长线,AD∥BC, 发AB∥CD,若∠D=100°,则∠C=___, 现 ∠A=__,∠CBE=___. 4.a⊥b,c⊥b,那么a与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一)已知:如上图,a∥c,a⊥b, 直线b与c垂直吗?为什么? (二)如图,已知AB∥EF,点C任意选取(在AB、EF之间,又在BF的左侧).请测量各图中∠B、∠C、∠F的度 探究 说理 图(1) 图(2) 数并填入表格. ∠B ∠F ∠C ∠B与∠F度数之和 学生回忆,并说明它们的题设和结论。 复习判定的性质,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本节课内容。 学生容易判断出直线b与c垂直.,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 (1)要说明b⊥c,根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 需要从它们所成的角中说明某个角是90°,是哪一个角?通过什么途径得来? (2)已知a⊥b,这个“形”通过哪个“数”来说理,即哪个角是90°. (3)上述两角应该有某种直接关系,如同位角关系、内错角关系、同旁内角关系,你能确定它们吗? 通过上述实践,试猜想∠B、∠F、∠C之间的关系,写出 让学生写出说理过程,师生共
这种关系,试加以说明. 同评价三种不同的说理. 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类似图(1)、图(2)的图形,测量并填表,并猜想:∠B +∠F=∠C. ①虽然AB∥EF,但是∠B与∠F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关系. ②∠B与∠C是直线AB、CF被直线BC所截而成的内错角,但是AB与CF不平行.能不能创造条件,应用平行线性质,学生自然想到过点C作CD∥AB,这样就能用上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BCD. ③如果要说明∠F=∠FCD,只要说明CD与EF平行,你能做到这点吗?
(1)已知AB∥EF,点C任意选取(在AB、EF之间,又在BF的右侧) 试猜想∠B、∠F、∠C之间的关系,写出这种关系,试加以说明. (2) 已知AB∥EF,点C任意选取(在AB、EF的外部) 试要让学生板书并解释原因。 猜想∠B、∠F、∠C之间的关系,写出这种关系,试加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问感悟 以说明。 题。 深化 (3)如图,已知EB是直线,AD∥BC,AD平分∠EAC,试判定∠B与∠C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1、如图1,已知∠1=100°,∠2=80°,∠3=105°,则∠4= ° 2.如图2,AB∥CD, ∠C=50°,EF平分∠CEB,则∠CEF= 巩固 提高 3.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一对同位角的平分线 ;一对内错角的平分线 ;一对同旁内角的平分线 。 体验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 收获 教学 反思
培养学生的自我总结的意识。完善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