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末,全县公路里程年底到达数3551公里,其中,省道333公里,县道294公里,乡道551公里,村道2373公里。按等级分:等级公路3182公里(二级公路200公里,三级公路144公里,四级公路2838公里),等外级公路369公里;公路密度以国土面积计88.114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人口总数计66.201公里/万人。全县拥有营业性载客汽车328辆,营业性载货汽车2573辆,有水上机动船41艘,其中,客船37艘,货船4艘。乡镇公路通畅率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实现“双百”目标,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30%,新安装安全护栏250公里。城市交通面貌大为改善,投放城市公交31台、出租车44台,建成2个交巡警平台、6套智能交通系统
全年各类邮电通讯经营单位共实现邮电业务总量15569万元,同比增长22.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0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年末数15.69万户,互联网用户数1.4万户。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4.77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6.3部/百人。
旅游开发取得新突破。成立了旅游管理委员会,完成旅游发展总规等5个规划,启动宁厂古镇、红池坝等旅游景区新一轮开发工作,启动巫文化博物馆建设。成功举办中国·重庆首届巫文化论坛、中国·重庆首届巫文化旅游节,组建成立华夏巫文化研究院。大宁河生态文化长廊成功获批国家4A级景区,宁厂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启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目的地创建工作。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亿元。 七、财政、金融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0024万元,同比增长98.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022万元,同比增长66.8%;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12492万元,增长46.9%,非税收入完成7530万元,增长115.3%。分征收部门看:国税系统完成2952万元,同比增长38.6%,地税系统完成9540万元,增长61.4%,财政系统完成7530万元,增长115.3%。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总计189024万元,同比增长3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69374万元,增长28.5%,用于民生领域支出132745万元,占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8%;政府基金支出19650万元,增长56.8%。
年末全县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6.9亿元,同比增长36.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8亿元,同比增长32.6%;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1.4亿元,同比增长43.6%。
八、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
继续推进城市森林、农村森林、通道森林、水系森林、苗圃基地五大重点建设,实现森林覆盖率51.5%。全年共完成森林工程19.2万亩,建成绿色生态镇1个、绿色村庄15个,22.5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得到巩固。深入推进“绿化长江、重庆行动”活动,成功创建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县城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89万平方米,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3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39%;
建成区绿地率40.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09平方米。完成县城南门湾危岩整治和52平方公里石漠化综合治理。启动实施天意生猪养殖场、宏亚生猪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完成农村沼气池“一池三改”建设3318户,村级沼气服务网点9个。全县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城区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81.7%和91.4%。 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5.75平方公里,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达到8.16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9.87平方米。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以“四城同创”为统揽、网格管理为抓手、部门单位牵头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油化、亮化、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全面推进,小区物业管理起步发展,城市形象和品质显着提升。获得2010年中国城市社会化建设典范案例奖,成功创建“市级卫生县城”、“市级山水园林城市”,“市级文明县城工作先进”。被确定为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全国第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基地县。文峰、上磺等市级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乡镇集镇和新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下堡、文峰成功创建市级卫生城镇。 九、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总体态势平稳,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4起,同比下降11.1%,死亡33人,同比增长3.1%。直接经济损失530万元;亿元GDP死亡人数0.88人。
十、科教、文化、卫生
年末全县有职业中学1所,普通中学19所(初级中学16所,完全中学3所),小学218所,幼儿园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职业高中招生1387人,有在校生3427人、毕业生775人、教职工155人、专任教师124人;普通中学招生10556人,有在校生30841人、毕业生9271人、教职工1950人、专任教师1823人;小学招生5402人,有在校生33354人、毕业生6735人、教职工2740人、专任教师2666人;特殊教育学校有教职工人数13人,毕业生17人,招生70人,有在校学生262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为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42.1%。全县2328人参加高考,本科上线1315人,本科上线率56.5%。学前3年入园率达到67%,学前1年入园率达到90%。
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申报并争取科技项目,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扎实开展了“三下乡”等系列活动。专利和高技术产业申报快速增长,全县专利申请年累计64件,同比增长44.7%,获得授权年累计56件,同比增长1766.7%。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电影惠民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基层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年末公共图书馆总藏量达到39800册、件;文化广电事业蓬勃发展,城区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馆、影剧院、巫文化博物馆、图书馆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城区数字电视有序开展;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通过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及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了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需求,提升了市民文化品位。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7.99%,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4.48%,有线广播电视用户4550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3500户。
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31个,其中:医院3个,卫生院57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66个。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836张,卫生机构人员总数133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97人、管理人员82人,执业医师498人,执业助理医师338人;注册护士139人,技师(士)44人,药师(士)47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按户籍人口统计(公安局人口年报),年末全县总人口为534087人,比上年末减少2267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11.4;全年出生人口10395人,其中男性5396人、女性4999人,出生率为19.4‰;死亡人口8841人,其中男性5057人、女性3784人,死亡率为16.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见表4)。按居住人口统计,全年符合政策生育率87.85%。
年末全县劳动力资源总数29.08万人,其中,城镇6.89万人,乡村22.19万人,当年新增劳动力资源0.66万人。年末就业人员22.8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8.65万人,第二产业8.64万人,第三产业5.59万人。年末城镇经济单位在岗职工人数2.2万人。社会劳动生产率16432元,比上年增长16.9%。
全县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人员281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56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03人,登记失业人员1481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3.9%,比控制目标下降2.1个百分点。 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3.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57%,实现劳务收入9.4亿元。
全年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7560元,增长1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78元,增长11.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47元,增长18.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1.2%,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98台,固定电话机62.5部,移动电话机76部,洗衣机70台,摩托车41台。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事业有新的发展。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60331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14474人,新增扩面2828人,失业保险参保10028人,新增扩面609人,工伤保险参保9532人,新增扩面632人,生育保险参保6707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19590人,新增扩面1540人,全年共征收社会保险费14096.1万元,其中:市级统筹城镇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养老保险费11362.1万元,失业保险246万元,工伤保险475万元,生育保险75万元,职工医疗保险1938万元。2010年,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445977人,其中城镇居民21450人,农村居民424527人,参合率达90%;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收入6363万元,其中农村居民5953万元(县级已经配套5104万元),城镇居民410万元(县级已经配套350万元)。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支付5404万元,其中城镇居民399万元,农村居民5005万元。全年发放养老金待遇
69332人次14248.4万元;支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待遇1778人次1585万元;发放失业救济金550人次28.6万元;支付工伤保险待遇888.6万元;支付生育保险待遇40人次21.91万元。
全年实施生态与扶贫移民3871户、14373人。完成农民工培训3500人次,减少绝对贫困人口6200人,年末剩余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69618人,贫困发生率15.45%。
2010年末,全县共有15个乡,15个建制镇,298个村,26个社区居委会。
2009
2009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扩内需、促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一圈两翼”、建设“五个重庆”等战略部署,紧紧围绕“135”工作思路,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以“投资推动年”为主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转危为机,实现了经济增长较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一、综合经济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9436万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7851万元,比上年增长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0104万元,增长34.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1481万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8.0:28.2:43.8调整为25.2:32.4:42.4,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升了4.2个百分点,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2.8、1.4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3%、57.1%和34.6%,分别拉动GDP增长1.4、9.6和5.8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056元,比上年增长16.8%。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总量达到171840万元,比上年增长20.1%,占GDP的55.5%,比上年增长1.8个百分点。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薄弱,发展的内动力不足,财政运转困难;群众生活水平低,贫困面大,城乡统筹难度大;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存在差距。 二、农业农村经济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5.8%。其中,农业产值5.91亿元,增长13.2%;林业产值1.13亿元,增长14.7%;牧业产值4.88亿元,增长1.7%;渔业产值798万元,增长8.9%。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78亿元,增长5.62%。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932公顷,同比增长2.3%。全年粮食总产19.41万吨,增长0.5%,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豆类产量0.69万吨,增长33.8%;薯类产量9.74万吨,增长5.0%;水稻产量1.78万吨,下降1.8%;玉米产量6.46万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