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从实验学化学》单元过关检测试题(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27 6:54: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高2014级一轮复习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过关检测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实验仪器不宜直接用来加热的是(D)

A.试管 B.坩埚 C.蒸发皿 D.烧杯

2.过滤后的食盐水仍含有可溶性的CaCl2、MgCl2、Na2SO4等杂质,通过如下几个实验步骤,可制得纯净的食盐水:①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②加入稍过量的NaOH溶液;③加入稍过量的BaCl2溶液;④滴入稀盐酸至无气泡产生;⑤过滤。正解的操作顺序是(A)

A.③②①⑤④ B.①②③⑤④ C.②③①④⑤ D.③⑤②①④ 3.利用太阳能分解制氢,若光解0.02 mol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可生成H2的质量为0.02g

B.可生成氢的原子数为2.408×10个 C.可生成H2的体积为0.224L(标准情况)

D.生成H2的量理论上等于0.04mol Na与水反应产生H2的量 4.下列分离方法不正确的是(C)

A.用过滤的方法除去食盐水中的泥沙 B.用蒸馏的方法将自来水制成蒸馏水 C.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 D.用淘洗的方法从沙里淘金 5.下列物质中氧原子数目与11.7g Na2O2中氧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C) A.6.72 L CO B.66 g CO2 C.8 g SO3 D.9.8 g H2SO4 6.已知1.505×10个X气体分子的质量为8 g,则X气体的摩尔质量是(D) A.16 g B.32 g C.64 g /mol D.32 g /mol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H2在负极上失去电子 B.0.1mol/LNa2CO3溶液加热后,溶液的pH减小

C.常温常压下,22.4L Cl2中含有的分子数为6.02×10个

23

23

23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D.室温下,稀释0.1mol/LCH3COOH溶液,溶液的导电能力增强

8.某10%NaOH溶液,加热蒸发掉100 g水后得到80ml 20%的溶液,则该20% 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

A.6.25 mol /L B.12.5 mol /L C.7 mol /L D.7。5 mol /L 9.能够用来鉴别BaCL2、NaCl、Na2CO3三种物质的试剂是(B) A.AgNO3溶液 B.稀硫酸 C.稀盐酸 D.稀硝酸 10.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A B.2L0.5mol/L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两种数为2NA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D.密闭容器中2molNO与1mol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A 11.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过滤操作中,漏斗的尖端应接触烧杯内壁

B.从滴瓶中取用试剂时,滴管的尖嘴可以接触试管内壁 C.滴定接近终点时,滴定管的尖嘴可以接触锥形瓶内壁 D.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导流用玻璃棒可以接触容量瓶内壁 12.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AC ) 选项 A B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室温下,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 -1+

结论 碳酸的酸性比苯酚的强 室温下,向浓度均为0.1 mol·L的BaCl2和CaCl2混合溶液中Ksp(BaSO4)<Ksp(CaSO4) 滴加Na2SO4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Fe的氧化性比I2的强 3+C 室温下,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D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mol·L 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HSO3结合H的能力比 0.1mol·L NaHSO3溶液的pH约为5。 -1-1-+SO3的强 2-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13.下列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中,由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D )

选项 A B C D 试剂 浓氨水、生石灰 浓盐酸、浓硫酸 试纸或试液 红色石蕊试纸 pH试纸 现象 变蓝 变红 变蓝 褪色 结论 NH3为碱性气体 HCl为酸性气体 Cl2具有氧化性 SO2具有还原性 浓盐酸、二氧化锰 淀粉碘化钾试液 亚硫酸钠、硫酸 品红试液 14.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D )

选项 实验操作 A 将某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B 常温下,将铁片浸入足量浓硫酸中 铁片不溶解 常温下,铁与浓硫酸钠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C D 向某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 向苯酚钠溶液中滴加乙酸溶液 溶液颜色不变 该食盐中一定没有添加碘酸钾 溶液变浑浊 相同条件下,乙酸的酸性一定比苯酚强 15.下列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C )

A B C D 现象 结论 2-石灰水变浑浊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3 制乙炔的发生装置 蒸馏时的接收装置 除去SO2中的少量HCl 准确量取一定体积K2Cr2O7标准溶液 16.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C )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 17.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D )

A B C D 实验目的 制备Fe(OH)3胶体 由MgCl2溶液制备无水MgCl2 除去Cu粉中混有的CuO 比较水和乙醇中氢的活泼性 实验操作 将NaOH浓溶液滴加到饱和的FeCl3溶液中 将MgCl2溶液加热蒸干 加入稀硝酸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分别将少量钠投入到盛有水和乙醇的烧杯中 18.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D )

A. 配制稀硫酸 B. 排水法收集KMnO4分解产生的O2 C. 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备纯净Cl2 D. CCl4萃取碘水中的I2 1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

A.钾、钠、镁等活泼金属着火时,不能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探究温度对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时,若先将两种溶液混合并计时,再用水浴加热至设

定温度,则测得的反应速率偏高

C.蒸馏完毕后,应先停止加热,待装置冷却后,停止通水,再拆卸蒸馏装置

D.为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定容过程中向容量瓶内加蒸馏水至接近刻度线时,改用滴管

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20.进行化学实验时应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D )

A.金属钠着火时使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B.用试管加热碳酸氢钠固体时使试管口竖直向上 C.浓硫酸溅到皮肤上时立即用稀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D.制备乙烯时向乙醇和浓硫酸的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

实验 操作 先将浓硫酸加入烧杯中,后倒入蒸馏水 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气体产物先通过浓硫酸,后通过饱和食盐水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2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C )

A 实验目的 称取2.0gNaOH固体 实验操作 先在托盘上各放一张滤纸,然后在右盘上添加2g砝码,左盘上添加NaOH固体 B C 配制FeCl3溶液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NH4 +将FeCl3固体溶解于适量蒸馏水 取少量试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 D 验证铁的吸氧腐蚀 将铁钉放入试管中,用盐酸浸没 22.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BD )

A.制备Al(OH)3悬浊液:向1mol·LAlCl3溶液中加过量的6mol·LNaOH溶液

B.提纯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向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中加入过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振荡后静

置分液,并除去有机相的水

C.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3+:取少量待检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观

察实验现象

D.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向一支试管中加入2ml5%H2O2和1mlH2O,向另一

支试管中加入2mL5%H2O2和1mLFeCl3溶液,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

23.为实现下列实验目的,依据下表提供的主要仪器,所用试剂合理的是( B )

选项 实验目的 主要仪器 分液漏斗、烧杯 试管、烧杯、酒精灯 试管、带导管的橡皮塞 滴定管、锥形瓶、烧杯 试剂 Br2和CCl4混合物、蒸馏水 葡萄糖溶液、蔗糖溶液、银氨溶液 锌粒、稀HNO3 NaOH溶液,0.1000mol/L盐酸 -1

-1

A 分离Br2和CCl4混合物 B C D 鉴别葡萄糖和蔗糖 实验室制取H2 测定NaOH溶液浓度 24.用右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实验,由②中现象,不能证实①中反应发生的是( A ) ..

A B ①中实验 铁粉与水蒸气加热 加热NH4Cl和Ca(OH)2混合物 ②中现象 肥皂水冒泡 酚酞溶液变红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从实验学化学》单元过关检测试题(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ov6m6uk4q3cwgi893aj3uh255c6oi00c3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