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真理具有 ( )
A.具体性 B.全面性 C.过程性 D.客观性 E.普遍性
2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0.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
植物学家看
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 )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3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5
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2.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
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是正确的 B.要有明显效果
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D..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E.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三、辨析题
1、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2、说真理具有相对性,就是说真理里面包含着错误。 3、说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就不是近似的认识。 4、承认真理的绝对性就是绝对主义真理观。 5、社会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统一。 6、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7、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9、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四、材料分析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46
“知识有三种: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直觉知识。
感性认识是由“传闻”或由“泛泛的经验”,即由自己的感官,想象而得来的知识。这种知识只有偶然性而无必然性,容易造成错误,因而是不可靠的。
理性知识和直觉知识是具有必然性和可靠性的知识。 材料2:
“人的认识本身如一张‘白纸’,在它上面没有一场标记,没有一场观念”。“心灵后来出现了知识和观念,都是‘从经验来的’”“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而且最后是来源于经验的”。 请回答:
(1) 材料1、材料2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倾向? (2) 材料1、材料2的缺陷在哪里? (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笛卡尔说: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觉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觉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明了“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
47
材料2: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纸,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摘自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
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请回答:
(1) 材料1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2) 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3) 简述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理论”和“经验论”评
价的科学
4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