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3份试卷汇总)2019-2020学年北京市延庆县中考化学第六次押题试卷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4 1:00:4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3)A、B、C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

(4)欲将A烧杯中未溶解的KNO3固体继续溶解,可以采取的方法是_____或_____。 解析:A A中烧杯中残留有某固体物质 C A≥B>C 升高温度 加水 【解析】 【分析】

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这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C烧杯中为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B烧杯中溶解的溶质比C烧杯中多,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详解】

(1)由图可知,A中烧杯中残留有某固体物质,说明某固体物质不能继续溶解,说明该溶液一定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2)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B烧杯和C烧杯中分别溶解了15g、5g硝酸钾固体物质,B烧杯中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C烧杯中溶解的质量比B烧杯中的少,C烧杯中的溶液一定为不饱和溶液。

(3)等质量的水,在相同温度下,C烧杯中为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B烧杯中溶解的溶质比C烧杯中多,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若是饱和溶液,则AB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若是不饱和溶液,则A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B烧杯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即A≥B>C。

(4)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欲将A烧杯中未溶解的KNO3固体继续溶解,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升高温度或加水。 【点睛】

18.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A、B、C、D所示粒子共表示______________种元素(填数字)。

(2)D所示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 (3)若E中x=10时,则该粒子属于____________(填“原子”或“离子”)。 解析:3 得到 原子 【解析】 【详解】

(1)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A、B、C、D所示粒子共表示三种元素。

(2)D所示粒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3)若E中x=10时,则该粒子呈电中性,属于原子。 19.回答下列有关金属性质的问题:

(1)油罐车的尾部经常有一条铁链拖到地面上,这是利用铁的________性。 (2)铁和铝都可以用来制作炊具,这是利用它们的________性。 (3)用金属钨做白炽灯的灯丝,这是利用了钨的________。 (4)铝能制成很薄的铝箔,这是利用铝的________性。 (5)金属纽扣表面涂的“银粉”实际上是________粉。 (6)体温计中液态的“银”是________。 (7)热水瓶胆壁的金属是________。

(8)为何铁制锅铲需要加上木柄或塑料柄________。 (9)联合国卫生组织为什么推荐使用中国的铁锅______。

解析:导电 导热 熔点高 延展 铝 汞 银 因为木柄或塑料柄导热性差 能为人体补充铁元素 【解析】 【详解】

(1)铁容易导电,可以把油罐车产生的静电荷导走;(2)金属容易导热,可以制作炊具;(3)钨容易导电,但是熔点高,这样不容易融化,可以做灯丝;(4)铝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可以压成薄片;(5)铝粉又被称为“银粉”;(6)体温计中的“银”是指汞;(7)热水瓶胆壁的金属是银;(8)因为木柄或塑料柄导热性差;(9)能为人体补充铁元素。

20.为除去粗盐中CaCl2、MgCl2、Na2SO4等可溶性杂质,需进行如下操作:①溶解;②依次加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③过滤;④加适量盐酸;⑤蒸发、结晶。

(1)请写出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终得到氯化钠固体比粗盐中含有氯化钠质量_____,原因是_____。 解析:MgCl2+2NaOH═Mg(OH)2??2NaCl大提纯的过程中有氯化钠生成 【解析】 【详解】

(1)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出的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MgCl2+2NaOH═Mg(OH)2??2NaCl;

(2)最终得到氯化钠固体比粗盐中含有氯化钠质量大,原因是提纯的过程中有氯化钠生成。 三、推断题

21.物质A、B、C的转化关系(“→”为一步进行反应)如图所示。

(1)若A、B、C均是金属单质,则金属活泼性最强的是______(填标号)。

(2)若A、B、C为含碳量依次递减的化合物;B、C分别含有钠、镁、钙、钡四种元素中的一种,物质A为______;“B→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若A、B、C分别为NaCl、NaNO3、Na2SO4三种溶液中的一种,则C是______溶液;“A→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写一个)。

解析:A 二氧化碳 Ba(OH)2+Na2CO3═BaCO3↓+2NaOH 硝酸钠 Ba(NO3)2+Na2SO4═BaSO4↓+2NaNO3 【解析】 【详解】

(1)A能转化为B、C,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则金属活泼性最强的是A。

(2)若A、B、C为含碳量依次递减的化合物,B、C分别含有钠、镁、钙、钡四种元素中的一种,B能转化为C,由碳酸钠能转化为碳酸钡,二氧化碳能转化为碳酸钠、碳酸钙,因为B能转化为C,A、B、C为含碳量依次递减的化合物,则物质A为二氧化碳,B为碳酸钠,C为碳酸钡(不能是碳酸钙、碳酸镁,因为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碳酸钠),B→C,即碳酸钠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Na2CO3═BaCO3↓+2NaOH。

(3)若A、B、C分别为NaCl、NaNO3、Na2SO4三种溶液中的一种,硫酸钠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氯化钠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则C是硝酸钠溶液,A→C,即硫酸钠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NO3)2+Na2SO4═BaSO4↓+2NaNO3。 四、实验题

22.某同学配制50g6%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_____。 (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_____,需称取氯化钠_____g.

(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_____(填序号),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_____保持水平。 A 10mL B 25mL C 50mL D 100mL

(4)经检测,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填序号)。

A 氯化钠固体不纯 B 用生锈砝码称量 C 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D 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 解析:②①⑤③④ ① 广口瓶 3 C 凹液面最低处 AD 【解析】

(1)配制50g6%氯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氯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②①⑤③④;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广口瓶;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g6%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6%=3g;(3)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g?3g=47g(合47mL),应用规格为50mL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4)A、氯化钠固体不纯,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B、用生锈砝码称量,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错误;C、溶液具有均一性,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D、溶解时烧杯内壁有水珠,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正确。 五、科学探究题

23.已知某固体物质甲与溶液乙反应,可以产生气体丙,若丙可能含有 CO2、O2、CO、H2中的一种或两种。为了探究气体丙的成分,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实验探究,如下是部分的探究步骤。

(设计实验)为了控制固体甲和溶液乙反应产生气体的速率,从图一中选择合适的装置_____(填序号),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图二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预测)若气体中含有氧气则 F 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若气体中含有氢气,则 G 中的实验现象应为_____。

(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 D 处无明显现象,F 中___,G中没有明显现象,H 处__,证明该气体是一氧化碳气体。

(反思交流)实验结束后,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以上探究进行了反思,认为该实验的设计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有_____。

解析:C 红色物质变成黑色 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 黑色物质变成红色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缺少尾气处理装置 【解析】 【详解】 设计实验:

(3份试卷汇总)2019-2020学年北京市延庆县中考化学第六次押题试卷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p30e2om3e35m4y31ezc5v45r56fo50092s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