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新课程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七、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
八、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计划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的特点。
九、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育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的。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十、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十一、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十二、课程计划的主要模式有泰勒的目标模式和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
十三、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订好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辛德等人将课程实施或研究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调试取向、创生取向。
十四、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它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十五、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1、目标评价模式;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
十六、课程资源是课程建立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
十七、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理念包括:1、课程标准
和教科书等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2、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3、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4教学过程是师生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第六章 教学
一、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有: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三、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征性表现在:1、认识对象之间的间接性与概括性;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4、认识的交往型与实践性;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征)主要有: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之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六、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有:1、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知性统一原则);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量力性原则;9、教学最优化原则。
七、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取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当代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八、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五类:1、以语言传递方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育法、情景教学法。
九、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社会结合方式。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是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复式教学。
十、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即基本程序):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备课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体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十一、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
十二、当代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有:1、探究式教学;2、抛锚式教学;3、范例模式教学。当代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有:1、传递—接受式;2、自学—指导式;3、问题—探究式(引导—发现式);4、情景—陶冶式;5、示范—模仿式;6、目标—导控式。
十三、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的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其功能主要
有: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4检验教学效果。
十四、从不同角度和教学模式出发,教学评价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差异性评价;3、按照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十五、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它基于评价对象的过去,重视评价对象的现在,更着眼于评价对象的未来。
第七章 德育
一、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道德、社区道德、学校道德和家庭道德等方面。侠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段性、民族性和继承性。
三、德育目标的确立主要依据有四个方面: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四、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说法认为,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有: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五、德育过程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德育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六、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形的培养与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容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七、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有: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4、知行统一原则;5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6、尊重信任学生原则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八、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当代影响较大的德育模式有认识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式等。
九、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为德育组织形式。具体有:1、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
十、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常用的德育方法有: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陶冶教育法。4、实际锻炼法。5、品德修养指导法。6、品德评价法。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德育新方法主要有:1、利益调节法。2、冲突引导法。3、情感激励法。4、无意识教育法。5、登门槛技术法。
第八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是学校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