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 ——《卜算子 咏梅》两首赏析
作者姓名:杨喜华 工作单位:株洲市第一中学
邮编:412000 电话:0731-22600934
内容提要: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与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了同题词《卜算子 咏梅》,本文试着从诗歌意境和诗人情感两个角度进行比较鉴赏:一幅风雨梅花图,一幅梅花傲雪图;一则孤芳自赏,一则同春共乐。从而领略词人不同的气度胸襟和词作感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托物言志、孤芳自赏、同春共乐
八百多年前,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曾留下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词——《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数百年后,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文学家毛泽东,读陆游词,反其意也填了一首《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两首词同为咏梅,托物言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词坛上的两朵奇葩!但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作者的胸襟不同,所以词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有明显的差异。可谓花开两朵,各
表一枝。
风雨梅花图 梅花傲雪图
春为岁首,梅占花魁。梅花开在众芳之先,是一年中最早发的花,所以成为众芳的领袖。梅花带雪而开,高洁俏丽,而又一片幽香,淡雅宜人,色香俱绝。这就是梅花的特征,这两首词虽各有寄托,但都根据梅花的特征而来。
陆游的《咏梅词》给我们勾画了一幅风雨梅花图。冷冷清清的驿站,满目沧桑的断桥,萧瑟寂寥的日暮黄昏,梅花寂寞地开放着,无人过问,无人赏识,这时偏有凄风苦雨相逼。梅花虽先众芳而开,却并无独占春光,争当花魁之意,任凭三春时节盛开的百花嫉妒。在风雨中,纷纷飘落的花瓣,化作尘埃,但她仍和过去一样,不改芳香的本质。有王维的诗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空灵,却无白居易的“晴明落地独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的怅惘。
毛主席的《咏梅》词,却一洗陆游词的凄清愁苦之情,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梅花傲雪图。风风雨雨送走了一个绚烂的春天,而漫天飞雪却迎来又一个新春。在冰凝百丈的景况下,在悬崖绝壁之上,梅花却俏丽地舒枝怒放,一枝早放,并不是为了与百花争夺先驱,独占春色,而是以她俏丽的姿容,向人间报告春天即将到来的消息。到了漫山遍野百花盛开的日子,梅花置身于百花丛中,与大家同欢共乐。
孤芳自赏 同春共乐
陆游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王朝,“扫胡尘”,“靖
国难”,是他生平志事所在。在政治斗争中,屡次受到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理想,终始不渝。
《咏梅》正是词人在宋代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下,抗金抱负不得施展而倍感孤独寂寞的反映。词人托物言志,以梅花的处境,暗示自己的处境;以梅花的遭遇,暗示自己的遭遇;以梅花的淡泊无争、孤芳自赏,暗示自己虽然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并无意与当朝权贵争名夺利的孤高自傲的性格;以梅花的高洁自持、芳香永葆,暗示自己在政治上不改初衷、保持晚节的坚贞操守。
词人受排斥打击,置身闲散,报国无门,但此心不改,此志不衰,一个坚贞的爱国诗人的自我画像,寄托梅花表达出来了。词中所流露出来的一种英雄失意、孤芳自赏的情味是旧时代爱国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体现。这是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所造成的。
毛泽东《咏梅》写于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正是修正主义猖狂,我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无所畏惧的精神、雍容镇定的态度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自信心面对国际上的反华大合唱。
词的上阙针对陆游原词上阙反映的孤寂、愁苦的情绪,反其意而写出梅花战严寒、斗冰雪的坚强性格,以喻革命者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和英雄气概。下阕又针对陆词的无可奈何、孤芳自赏的情怀,反其意而写出梅花的崇高、谦逊、欣然与百卉同春的品德,以喻真正革命者为解放全人类、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广阔胸怀和远大理想。给我
们带来的是革命乐观主义,是对革命前途充满光明美好的胜利信心。
这两首词,同属咏物词,且“咏物而不滞于物”。他们同样都运用梅花傲冰霜、斗风雪,一花独俏、先春开放的特征。不同的是陆游词中的梅花只是一个旧时代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写照,而毛主席词里的梅花却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