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与互联网管理
“公共领域”是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著名概念,是指一个独立于政府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可以自行监督的领域,在这种公共领域中,民意得以形成。①哈贝马斯进而论述了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从18世纪的产生到20世纪的消亡过程,而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大众媒介的“日趋被意识形态操纵”。尽管该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诸多的争议和质疑,但笔者认为,至少,公共领域将传媒的影响力和民众的力量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中的民主潜力提供了必要的视角。
世纪之交,博客作为一种“个人媒体”引起人们的关注,其显著的平民性和草根性特征,与公共领域的特点有许多暗合之处。本文即以这一契合为切入点,分析博客与网络时代公共领域的建构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关于网络管理的新思考。 一、博客在构建公共领域方面的优势
1、博客相对于其他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具有更明显的媒体性特征
在博客之前,互联网上已经存在多种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如个人网页、E-MAIL、BBS、ICQ等,但博客一经出现,就迅速获得了“博友”们的青睐。因为这种被称为网络日志的传播方式简单、随意,更重要的是,能体现写作者的个性。
而且,相对于之前网络中出现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博客体现出更强的严肃性,传播效果更贴近传统社会的交流与沟通。这一特点使博客具备了独特的媒体性特征,从而对现实社会产生更强大的影响力,如2003年的孙志刚进入收容所无辜死亡案件,网民所形成的舆论压力导致一个运行了21年的制度的终止。在这些事件中,博客的参与者形成一个庞大的民众性的文化社区,体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影响舆论的力量。
博客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有人说,博客是开启“全民写作”时代的电子英雄。
2、博客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功能日益突现
公共领域代表着民意的形成,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运转进行集体性约束,这就涉及到政府议程、民众议程、媒体议程三者间的关系。目前,博客开始挣脱早期的自娱自乐的狭小空间,对现实世界的议程产生了日益强烈的影响。
最典型的如2007年初的故宫星巴克事件,央视主播苪成钢在博客上发表文章,认为故宫里的星巴克是西方俗文化对中国古老文化的玷污,由此展开了故宫星巴克去留的大讨论。尽管星巴克管理层出面与中国有关方面进行协商,但最终没有抵挡住网络舆论的强大势头,几个月后,星巴克在故宫的历史彻底终结。《华尔街日报》报道说,星巴克在中国遭遇“博客门”。
可以说,从1998年“德拉吉报道”引发对克林顿绯闻案的追踪开始,博客就成为事件争论的发源地并一直引领着舆论的潮头,甚至传统媒体也只能趋于其后做跟进报道。
二、博客的公共领域特性对网络管理的新启示
1、个性化使博客成为自我形象塑造的工具,从而凸显了舆论领袖的影响力
虽然博客同样具有网络传播方式的公开性特征,但因交流空间的稳定性,很多博主将它当作展示自身价值的工具。可以说,博客是个体与社会相连接的节点,是个体向社会展示自我的一个窗口。所以,博客是个人性与公共性的结合,一方面,它的开放性使其像一个舆论集散地,讨论者身份多样且彼此平等,能使群体意见得到尽情地交流和整合;另一方面,博主及该博客的热情支持者,为了维护博客的格调和已形成的风格,会努力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对有不良倾向的言论进行引导和过滤,尽量减少垃圾信息的含量,对信息进行把关。
2、言论的自由化使博客出现多种议程,从而达到相互制约的效果
博客中物理身份的缺失,使人们可以畅快淋漓地释放本我,仿佛一场假面舞会,抛开了一切世俗的约束。而且博客机动灵活的网状传播模式使人人都可以参与新闻的采写、制作,这就使博客中会同时出现多种议程,舆论的多元化使人们对新闻事件有更完整系统的认知,也会做出更理性的判断,从而对公众议程产生更直接的影响,防止出现极端效果。
如2006年“铜须事件”,当群情激昂的网民对事件的主角——被指与一有夫之妇暧昧交往的“铜须”进行道德谴责,进而发展到没有边际的隐私曝光和肆意的侮辱谩骂时,很多博主在自己的博客上也对这件事进行了理性的剖析。他们认为,网民将网络作为“民间虚拟法庭”,私自对“铜须”进行“网络通缉”,实际上是一种漠视法律的表现。还有博主对网民的违法行为进行总结,认为这种看似正义的表现已经“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并犯有网络诽谤罪”。②这些理性的言论无疑对于失去理智的网民起到降温的作用。
3、博客与传统媒体形成话语互充,促使传统媒体对网络进行引导
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者是人数有限的专业记者,对事件的思考方式趋同,且要经过多层审查,往往是舆论一律,对新闻事件的解读易与普通民众产生错位。而博客传播过程几乎没有把关的环节,言论能更大程度地呈现事实的“原生态”面貌,群体的多元化声音得到尽情地表达。这种声音一旦符合人们的公共利益,就会自发构建起不同的公共传播空间,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信源的现状,从而对传统媒体的话语分权。可以说,当某一新闻事件发生时,博客对传统媒体起到了辅助和补充作用。传统媒体不得不关注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从而有意无意对网络言论进行引导,这恰恰弥补了博客权威性不足的弊端。
三、前景展望:实名制的实施与虚拟“公共领域”的形成
尽管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特性,但是它的存在已经开始影响网络传播的发展,网络世界的非道德的危害已经开始向现实世界蔓延。所以,实名制的实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实名制度对于虚拟世界中的公共领域的形成也将起到促进作用。虽然实名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但一般来讲,限制的恰恰是怀有不轨动机的那部分人群。可以说,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实名制等同于匿名。所以,不论实名与否,对于表达自己真实想法、对社会良性运行提供恳切意见的人来说,都没有本质的区别。实名只会让网络世界更洁净。
同时,如哈贝马斯所言,在理想的民主政治下,国家在法律制约下只能承担公共领域的担保人角色,是保障自由的权力机关,而不能干预。我国只有在社会与政府职责真的明晰时,真正的公共领域才有望实现。
博客的出现为我们重新认识媒体在构建公共领域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平台。应该明确的是,网络的出现不会带来一个全民自由平等的神话,但至少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们会享受到更强的释放自我的快乐,从而也会为人们对于网络管理的思考提供一些新的模式。
注释:
①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 ②引自博客网2006年10月13日
(作者:赵红艳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电话:13313699415)
(本文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专项基金项目《公务员队伍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号为:06D08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