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模式
人类表现出来的思想、情绪和行为都与生物学机能的某些方面联系在一起,当我们思考、感觉或行动时,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就在起作用。因此,临床心理学家对他观察到的或来访者报告的行为的生物学基础进行考虑,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们将从两个层面上讨论行为、发展和心理病理学的生物学模式。首先,行为遗传学(behavioral genetics) 的研究重点在于确认行为的遗传。这一领域的研究者试图了亲代传给子代的基因信息对人格和心理异常的影响程度。其次,行为神经科学(benav-ioral neuroscience) 研究生物学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对思想、情绪和行动的决定作用。尽管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神经科学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但它们运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分析的层次也就不同。 一、行为遗传学
行为遗传学是研究支配生物的向光、向地、摄食、求偶、育儿、攻击、逃避以及学习与记忆等行为的基园和基因表达的时间、场所及作用途径等的遗传学分支学科。
对临床心理学面言,行为遗传学家试图了解心理障碍或心理病理学的症状遗传的程度。该领域研究不同遗传性、不同成长环境的个体,比较其行为和心理功能的差异,旨在评价基因、环境以及二者相互作用对行为、发展和心理障碍的影响程度。
关于心理障码的遗传研究。 行为遭传学有两个重要的发现。
第一。遗传学在许多心理障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类型的心理障碍中,能解释30%到60%的差异量。第二。更为重要的是,基因不太可能直接决定个体的行为,基因似平是酒过个体与环境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发挥作用的。例如,Kendler 等证明了抑郁症遗传高危者相比非遗传高危者,更可能对应激事件做出反应,进而发展成抑郁症。
目前普遍认为心理行为障碍是多基因遗传的,是基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基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塑造所处的环境:一种方式是被动效应。 高智商的父母会为孩子创造信息量丰富的环境,从而有利于促进具有高智商潜质的儿童的发展:另外种方式是唤起效应,拥有特殊基因的儿童可能会在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中诱发特定的反应。例如主动、活泼的婴儿比被动、退缩的婴儿更容易从周围环境中得到积极的反应。还有一种方式是主动效应,外向的儿童会主动和他人交往,让环境更适合自已的发展。个体基因也可能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和环境!动。不同基因的个体可能对环境的敏感性和反应方式不同。例如拥有易感基因的个休在遇到刺激和压力性事件时,比设有易感基因的个体更多表现出抑郁,会减少活动和与人疏远。
虽然对疾病的易感基因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我们月前对大多数心理行为障碍的易感基因还是知道行很少。研究遗传作用的方法传统有家系调查、双生子法和寄养子法,而近期则有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以及基于单核省酸多态性(SNP) 的连锁不平衡分
析。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和全基因扫描技术等手段应用,人们期望能够时基因对心理行为障碍的作用方式有更清楚的认识。 二、行为神经科学
近20年来,科学家们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复杂技术的发展,它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方式,也大大增加了对包含激素过程的内分泌系统与行为关系的理解。显然,许多种类的心理障码都有着生理学基础。
在中枢神经系统里, 引导思想、情绪和运动行为的信息从一个神经绷胞或神经元传通到另一个神经细胞或神经元。信息是以神经元内电脉冲的形式,通过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间陈或定触来传递的。前一个神经元带来的电脉冲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把信息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信息的传递取决于第一个神经元发出的神经递质,取决于实触里的操作过程(促进成阻碍神经递质的运动),取决于第二个神经元接受神经递质的能力。释放到突触的神经递质可能有三种结果: (1) 神经递质到达了下一个神经元的未端,成功地传送了信息: (2) 神经递质通过重摄取或与轴突的受点结合,返回到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的未端: (3) 神经递质受到突触里的酶的破坏,神经递质且一旦遭到破坏,不能和树突联系,就无法传递信息。
一般的,心理病理学的生物学理论着重于突触内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性引起神经信息传导错乱,其原因可能是: (1 某些神经
递质的水平不足;(2)其他神经递质的水平过足: (3)突触里影响信息传递的其他生化物质(即不是神经递质但影响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的水平不足。神经递质在成功地把信息传递到下-个神经元之的前,会受到酶的破坏,或者自身不能分解,突触内浓度过高时,便会使突触前膜返回至神经元内。尽管神经递质的类型多种多样,但有三种神经递质与心理障碍的关系最为密切: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与应激反应关系密切,多巴胺在精神分裂症中恋有重要作用,5一羟色胺似乎与抑郁、焦虑、自杀倾向等情绪障碍的发生有关。
最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早期神经发育在精神障碍中所起的作用。他们认为,个体如果在某些关键时期如胚胎期、出生前后的正常发育受到了干扰,或者在青春期由于遗传、环境的原因使得大脑皮层的重组受损,就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大脑皮层的异常可以表现为凋亡神经元增加、神经元萎缩、神经元增殖不足、大脑海马体积缩小等。对于海马体积缩小的抑郁症患者,其海马体积在抗抑郁治疗后可恢复至正常水平。这说明神经元和神经组织存在可塑性。实际上,大脑一直在改变, 在碰到应激事件、营养不良、疾病、药物等情况时都会有所变化。现有的神经环路可能被修改,新的神经环路也可能产生,动物实验和人体的研究观察都证实了这一点。究竟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取决于具体的环境和相关因素。在神经细胞的存活、分化和生长过程中,在神经系统的摄伤修复过程中,神经营养因子起着重要
作用。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可以防止发育中的运动神经元死亡,维持和促进成熟的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的存活。神经营养因子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病和脑外伤等精神神经庆病方面有重要潜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