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驿马学区驿马小学 刘娅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消解了教师的权威,开始关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和文本的关系。对话教学正逐步走进语文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对话教学显得至关重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从而实现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间的心与心的交流呢?从教学现状来看,不少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师生对话,忽略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那么,师生对话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呢?目的又是什么呢?应该怎样展开对话呢?以上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一、师生对话的基础是教师与学生分别认真地、潜心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1、教师要潜心与文本对话。
教师在备课时,要用心去感受、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本的人文精神。要通过字里行间感受作者情感跳动的脉搏,产生情感共鸣。只有教师真正走进了文本,有了真实感受,教学时,才能以真情感动学生。此外,教师在认真钻研文本的同时,也带有自己的特殊体验,使自己的教学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教师还要重视文本语言本身的特点和表达方法,师生对话时才能恰当引导,画龙点睛。这些,教师都必须在学生与文本对话之前就已成竹在胸。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必须充分。
目前许多阅读教学课,学生往往只读了一二遍课文就把文本撂在了一边,开始师生对话了,或者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生与生的对话了。这时,学生尚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更来不及思考,哪谈得上有什么感悟需要交流呢?很明显,师生、生生对话缺乏根基。教师应该先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以认真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看看文本讲了什么,是怎么讲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对话,也就是学生透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由低到高可分为三个层次:①正确的阅读。它包括读准文本的字音,弄清词义,对疑难字词要借助工具书进行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掌握文本的大意。②准确的解读。它建立在正确的阅读的基础上,包括准确地解读文本作者的思想与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能对文本做出准确的分析判断。③有创意的理解。表现在学生不仅能准确地解读文本作者的真实意图,还能从中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启迪,使文本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交融,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学生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教学文本的内容,理请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是和文本的一种交流。要让学生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去感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体味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小学语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大多是经典性的,语言凝练精美,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在读文本时,要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这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千万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文本对话。
二、师生对话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
在对话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对话并不是教师的“施舍”或“赠予”,而是基于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师生对话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
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关注学生情感表达的需要,并在学生发言时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感受。当然,老师并不是袖手旁观地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畅谈”,也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介入,使对话活而不乱,有的放矢。在《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上课伊始,我带着亲切的微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里旅游呢?”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导入,动员学生全体参与,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对话交流和探究的兴趣。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针对课文的具体内容来提问学生一些问题,譬如“溪流为什么会变换调子?”、“你是如何理解‘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的?”,还设计了根据课文例句仿造句子这一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把话说完整,学会倾听,并对他们独特的见解给予肯定,在对话中也进行适当的引导,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和信任的对话氛围,与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交流彼此的思想,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与心零距离的交流。
三、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互动、多元的。
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要尊重差异、崇尚个性,孩子们言论自由,“百家争鸣”。
1.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有一位专家作了这样的形象比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与接球的过程一样。第一,抛球者
和接球者都是主体;第二,抛球者与接球者之间是平等的、合作的;第三,抛球接球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可见,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 为此,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2.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要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在对话时都要努力做到三点:一是专注而耐心地倾听。倾听时要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并努力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对话氛围,使大家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二是恰如其分地表达。既要关注表达的内容,又要注意表达的形式和方式。表达要有中心,有条理,有依据,而且要注意表达的表情和语气。三是“应对”。在互动性的对话中,要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法,汇聚融合,克服偏见,实现教学相长。
3.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有意义的。这种对话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 “聊天”或“传话”,而是一种启示、一种提高,应该围绕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文本的语言形式而展开。
4.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全方位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全方位的。师生之间的对话既有日常交际意义的对话,也有语文教学意义上的对话,还有心理学意义上的对话。更重要的是,“平等对话”是一种心灵上的交流。
5.教师是平等对话的引导者。要提高师生对话的实效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平等对话”是一种指向明确、高效率的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抛砖引玉,更多地
让学生走向前台,交流思想,畅所欲言。长此以往就能唤醒他们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他们对问题的独立见解。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使课堂生机盎然,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关系更为真诚。在对话教学下,教师、学生和文本可以互相沟通,实现心与心的交流,达到教育的最本真的意义,我们的阅读教学插上了“对话”的翅膀,必将越飞越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