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诗词鉴赏
怎样快速读懂诗歌
一、怎样才算读懂?
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二、诗歌为什么不易读懂
1.语言障碍。诗歌里会经常出现“销魂”“潋滟”“造化”“阑珊”“扶老”“经年”“淹留”等现代诗文中不常见的词,不能理解也就无法读懂诗歌大意,自然更难实现分析、鉴赏。所以,掌握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2.语法障碍。一是诗词的语言是凝练和跳跃的,力求简洁,凡是可省字,尽量省去;二是受句式、字数、格律等要求的制约,有时不得不变动词序或改变词性等。
3.用典障碍。古诗很讲究用典,援引史实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使诗中的形象负载丰厚凝重的文化内蕴,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以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三、怎样快速读懂诗歌 1.从题目入手
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题目或揭示内容,如《观书有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日登楼怀归》;或点明季节时令,如《山居秋暝》《春雪》《早梅》;或展示思路,如《望月怀远》《旅夜书怀》;或流露情感,如《闺怨》《恨别》《独坐敬亭山》;或表露神情,如《寻隐者不遇》;或托物言志,如《咏蝉》;或怀古咏史,如《石头城》等;或寓含手法,如《听筝》。题目为我们打开了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2.从注释入手
一般来说,文本后给出的每一个注释都是有用的。关注对词语的解释,可帮助疏通诗意; 关注典故的来由,可帮助把握作者的形象和情感;关注时代背景,可知人论世,把握感情基调,思想内容,理解主题;关注作者,可以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风格或主旨。(举例说明)
3.从知人论世入手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知人——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及创作风格。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
王维的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以南渡为界,前期生活优裕,妻唱夫和,甚为相得,故那时的作品充满了上流女子的闲适。夫丧与兵灾改变了她的人生,南渡后她生活孤苦,决定了她后期的作
品充满愁绪??
论世——了解时代背景,相关社会生活。
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④北宋诗重义理。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4.从意象入手
“意象”的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歌的审美评价和依据,是鉴赏古典诗歌的一把钥匙。
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例如,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梧桐大多表凄苦之意,梅象征高洁。因此,要积累一部分诗词中常见常用的意象。(举例说明)
5.从“情点”入手 所谓“情点”,即诗歌中表达或透露诗人思想感情的字眼。
诗言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往往是一种有我之境。因而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像诗歌中出现的“孤”、“独”、“寂寞”、“愁”等等词语,都是作者情感的外露。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这些关键词语里。
诗歌中常见的直接情感词语:思、念、想、忆、愁、孤、独、寂寞、惆怅、归、家、恨、惜、别、怜、爱、喜、乐、悲、怨、泪、闲等;
诗歌中常见的间接情感词语:寒、冷、凄、凉、寂、静、清、空、自等。 另外,也要关注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由关键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可以知道作者当时旷达乐观、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 。
6.从题材入手
古代诗歌,可看做是一些具有大致相似人生体验的知识分子,采用有限的几种诗歌形式来表达大致相同的内容和情感的方式。有意识的区分诗歌类型,判定诗歌题材类别,有利于比较、联系,帮助解读诗歌。相同题材类型的诗歌,在意象、手法、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之处。这部分指导,详见链接“诗歌题材分类鉴赏指导”。
7.从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入手
先景后情、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诗歌的章法结构为“起”“承” “转”“合”。“合”就是结句。“合”句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所以,“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诗歌主旨的最重要所在。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不能确定情感。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
8.从巧用题干入手
有些诗歌鉴赏试题的提示性信息不是出现在注解中,而是出现在题干中,它们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或表现手法等很有帮助。
如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题目设置为“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途,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尾联语义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此题的题干将作者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恰恰又给了我们一个提示,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提示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