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先进经验 加快武汉幸福城市建设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科学发展观本质上就是人民幸福观。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4月访美期间在耶鲁大学演讲中就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的幸福指数”。我们在对国内部分城市建设幸福指数情况进行调研后,有如下启示: 一、确定建设目标,在美好的愿景中憧憬幸福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既是对生活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生活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国内部分城市结合各自建设目标,对幸福城市内涵进行了具体诠释。
深圳:致力建设“民生幸福城市”。深圳市委四届十三次全会提出,切实提升民生福利,努力建设民生幸福城市。深圳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宜居城市为载体,以繁荣文化为支撑,以社会安全为保障,构建富裕安康、人居优美、精神和谐、安定有序的城市幸福家园,使深圳更具亲和力,更有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市民百姓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
长沙:加快构筑“人民满意城市”。长沙市出台《长沙建设人民满意城市2009—2011年工作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把长沙建设成为宜居宜业、民富民安的幸福家园,使长沙有优质的国民教育、完善的医疗保障、充分的就业机会、丰富的文化享受、宽裕的物质生活,让人民吃得放心、住得舒适、行得方便、购得满意,努力打造文明之城、和谐之城、活力之城和幸福之城。
杭州:持续创建“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五大生活品质。未来五年,杭州市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从中等发达水平向发达水平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经济生活殷实富足、文化生活丰富充实、政治生活生动活泼、社会生活安全有序、环境生活舒适便利,在更有综合效果、更具本土特色、更多精神文化含量和享受的意义上,满足杭州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成都:着力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2009年底召开的成都市委工作会议,正式确立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全新定位,其核心思想是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基本要素是世界级、现代化、超大型和田园城市;基本特征是田园式的城市形态、国际性的城市功能、市域现代产业体系、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基础设施现代化智能化;旨在通过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让市民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生活。 二、建立指标体系,在具体的数据中考量幸福
上世纪七十年代,不丹国王最早提出国民幸福指数并付诸实践。所谓“幸福指数”,就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近年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采用各自的“幸福指数”分析社会发展程度。当前,国内许多城市也在纷纷探索建立幸福指数体系,作为监测科学发展的重要指标。
深圳:最早建立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2006年12月,深圳制定实施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首次将百姓生存、生活和福利状况,以及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水平等,通过统计数据进行衡量,以此考核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向以及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效果。该指标体系共选用收入分配、安全水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人的全面发展5大类,共21项具体指标,总权重为100,按有利于实施现有统计报表制度来设计,实现分区核算,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唐山:率先出台《科学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科学发展指数,第二部分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三、借鉴先进经验,加快推进武汉幸福城市建设
在今年2月举办的武汉发展战略与规划专题研讨班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杨松明确提出建设民生幸福城市的目标。当前,武汉正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抓紧编制“十二五”规划、谋划城市未来科学发展,我们必须把幸福城市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和终极目标。
1、把人民幸福作为最高追求,致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建设幸福城市不仅是一种政治方略、也是一种道德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摒弃GDP至上的狭隘政绩观,确立发展GDP是政绩、提升GNH也是政绩、而且是更重要政绩的民生政绩观,以民生幸福评估发展成果,以民生品质衡量干部政绩,以民生福祉倒逼城市转型,以民生改善促进率先崛起。要加快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领域的立法工作,确保幸福城市建设步入法制化的发展轨道。建立健全民生投入保障机制,把财政的增长更多地体现在民生的基本保障上。要大力发展基层民主,把幸福发展的理念变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人民幸福感满意度的高度契合和逐步提升。
2、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致力建设经济发达的幸福城市。越是谋幸福,越要重发展。要围绕“千亿元产业、万亿元GDP”的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为人民幸福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争取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积极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建设武汉幸福乡村。切实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自主创新、民生、三农、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入,采取综合措施挖掘消费潜力。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继续加强与省内外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3、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点,致力建设民生富裕的幸福城市。“衣食足则知荣辱”,建设幸福城市,首先必须确保人民生活殷实,力争武汉城乡居民收入保障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上水平。要坚持富民强市方略,在发展经济、做大社会财富这块“蛋糕”的同时,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分好“蛋糕”。尽快研究出台《武汉市工资条例》,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加快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抓紧解决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困难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加快全国全民创业试点城市建设,完善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切实做好援企稳岗工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
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切实加大就业困难人群和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力度。要坚持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棚户区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力度,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重点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
4、把适宜人居作为内在要求,致力建设生活舒适的幸福城市。宜居是城市建设的最高境界,也是人民幸福的基本要素。要充分发挥武汉科教卫生、文体娱乐等公共服务资源丰富优势,着力构建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全民健身体系和社会养老体系,以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人民幸福水平提高。要坚持以文化的内涵优化城市空间,突出两江三镇、滨江滨湖、楚风汉韵的个性魅力,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努力塑造独具气势与神韵的品质之城。坚持以枢纽的理念强化城市功能,着力构筑“铁、水、公、空、管”综合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力。坚持以精细的标准加强城市管理,建立健全“大城管”工作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进“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和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认真做好“控违拆违”、“城中村”改造、环境整治等工作,努力营造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要着力加强生态环保工作,战略性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努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把文化繁荣作为强大支撑,致力建设精神和谐的幸福城市。在幸福建设上存在一个“伊斯特林悖论”现象,即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国民的快乐与幸福不再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通过文化建设“以文化人”促进人的内心和谐,是破解“伊斯特林悖论”、增强人民幸福感的有效途径。要大力弘扬武汉城市精神和创业创新文化,加快培育良好道德风尚,切实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系建设,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要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文化惠民的宗旨,加强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彰显武汉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6、把社会安全作为有力保障,致力建设安定有序的幸福城市。幸福城市必须以安全稳定为前提,没有安全 感就没有幸福感。要加快推进“平安武汉”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强化农产品、食品、药品和饮水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城市应急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委政策研究室)
赤壁建设强而优中等城市
发挥“领跑、带头、龙头、示范”作用
本报讯 记者刘子川、特约记者彭志刚、童金健报道: 16日,赤壁市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要求该市全体干部深入解放思想,着力推进转型升级、绿色崛起,加快推进强而优中等城市建设。
今年,赤壁市将做大产业、做大品牌,着力打造“中国绿色生态产业展览交易基地”、中部地区安全(应急)产业集群基地、华中地区现代物流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在“省级战略咸宁实施,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中,发挥好“领跑、带头、龙头、示范”作用,实现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绿色基地四大目标。
“工业崛起”是赤壁市今年的重头工作。该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发展应急装备制造业,围绕产业链优化升级,加快推进华舟应急装备产业园、华琛应急消防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配套发展应急服务业;着力改造提升现有产业,今年力争德力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华润电力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工建设。
赤壁市将加快建设“中国绿色生态产业展览交易基地”,强力推进农业示范基地引领体系、展览交易体系、质量标准控制体系、商贸物流体系、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的支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拓展茶深加工产业链条。
赤壁市还将推进赤壁长江公路大桥前期申报核准、107国道外迁工程建设,把城区当景区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成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综合实力较强的特色乡镇和符合全面小康要求的新农村示范点,让城乡居民公平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河北涿州:加快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步伐
日前,河北省召开首届中等城市科学发展论坛,省政府把会议举办地点确定在保定市辖下的县级城市涿州。为什么要选址这个城市?因为该市在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次中心”城市的行动中走在全省的前列,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0个加快发展的新兴中等城市之一,在这里开会能够取得真正的借鉴效果。
涿州首都北京南下的第一座古城,有2300多年历史的灿烂历史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清乾隆帝皇帝曾御笔亲题“日边冲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在进入新世纪后,涿州市委、市政府认为:城市建设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载体,只有通过这个载体才能实施产业、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有效积聚。因此,市里实施了“工业立市,以城兴市,借京强市”三大主体发展战略,加大了这座千年古城的开发力度。
要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必须靠强有力的工业产业基础做支撑。市里紧紧围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