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由父爱带给儿子的巨大精神力量,面对灾难勇敢坚强,关心他人。
2.学习、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仿照课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让我们看着这些画面一起回忆课文(播放地震的可怕画面),能用这一组数字来复述课文吗?(指板书:1989、30万、4、7、38复述课文)。
2.读了课文,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生答板书: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他们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读课文。 二、品读感悟,体会真情 (一)学生自读感悟。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5至12自然段,找出文中能够体现父亲了不起的有关词句,想一想作者抓住了人物哪些方面的特点进行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细细品读,简单地写下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3.同学们有什么问题?生说。师:这些问题很有价值,等下我们再交流解决。品读完课文后,如果你还不懂,再提醒我。 (二)全班交流。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过渡语:你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父亲的“了不起”?
1
1.生汇报:(从他和其他孩子的父母不同表现来感悟。其他孩子的父母虽然也爱孩子,但“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 (1)师:你在用心感悟,的确是这样。这位父亲在不顾一切地挖掘的时候,都有哪些人来劝阻他?(生答:好心人、消防队长、警察)
(2)谁来扮演这些人劝劝这位悲痛而执着倔强的父亲?学生分角色朗读。 (3)没人可以劝阻父亲,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的举动是——(精神失常了),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过渡语:你还画了哪些地方觉得父亲“了不起”? 2.生汇报。
(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预设:我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父亲了不起。(师:从哪些词感悟到什么?)他挖的时间很长,很艰辛。)
(1).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8小时,而要把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罗列出来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出示: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
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生答: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6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很长,很辛苦。写这些数字,好像让人看到了这种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的执着和克服的困难很大。)
(2).你好像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疲惫、憔悴、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到处都是血迹的父亲)
(3). 时间漫长,父亲辛苦。谁可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评价) (4)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引读)(出示课件) (5).这是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描写?(动作和外貌描写)
2
(6)多么坚忍不拔、绝不放弃的父亲!是因为他始终记得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过渡语: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外貌、语言描写,让我们看到了鲜活的了不起的父亲形象。儿子同样也了不起,我们继续来体会。请默读课文13到23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了?
(二)、 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1.生汇报。我从“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体会到儿子很勇敢、坚强)
(1)是啊, 7岁的阿曼达的确勇敢、坚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让我们想象一下,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2)生答。师评价:你抓住了阿曼达的语言来说。或者你抓住了阿曼达的心理活动来说。
过渡语:还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儿子的了不起”?
2.生汇报。我从“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体会到阿曼达很勇敢、无私。)
师:同学们,这可是发生在地震中一幕啊!地震中的一分一秒都可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在这一刻,小小的阿曼达先让同学出去,这种勇气和胆量从哪里来?
3. 请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话,作者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描写来体现儿子的了不起?(语言)这两句话中,有一句话是同样的,是哪一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三)品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1)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三次)
(2)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这句话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父亲的爱是儿子坚持生的希望,勇敢坚强的力量源泉。)
(四)劫后重生,这对父子终于可以见面了,多么令人激动啊!多少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让我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或者儿子说些什么呢?
2.是啊,多么了不起的父子啊!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灾难中的爱与信任打动了我们,也更得力于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进行细致刻画,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让我们看到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以后我们在习作中要常用!
3.爱和信任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有一首歌里面有句歌词:死神也望而却步。”(播放音乐,结束本节课)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 语言 父亲 挖 动作 脸、眼 外貌 儿子 不
4
,“再没有爱的荒原
教学反思:
何谓“理答”?“ 理”是指对他人言语行动表示的态度;“答”是指回答;“理答”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这节课我指教的是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第二课时,我在设计教案时,力图体现“有效性提问和有效性理答”。在导入环节,我采用设问,精选指向明确的问题谈话导入“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直接切入主题,在品读感悟环节,我主要采用的是追问的提问形式,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学生真正理解为止。本节课,我在有效理答的策略上主要是采用:
★启发性理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启发引导。如“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你体验到父亲当时的心情如何?
★评价性理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积极反应。如:“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什么?、”“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诊断性理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如:“你读出了话外音。”等
★发展性理答:追问——使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如: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三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写这句话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等。
★再组织理答: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或概括,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楚,答案更加明晰。如:“是啊,多么了不起的父子啊!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在灾难中的爱与信任打动了我们,也更得力于作者运用了这些人物描写的方法。” 由于个人水平问题,在理解领悟“有效提问和有效理答”的以问导学中还是未能从容机智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同时也希望大家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