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讲义资料重点难点整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0 11:51: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WORD格式整理版

8、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求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其次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进一步要求富有个性,能够体现出一名教师的独特风采。

9、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第三节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2、师生关系主要有: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3、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4、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5、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第六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4、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

5、从课程制定者和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以下略)、地方 、学校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可分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从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

6、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7、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8、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 9、所谓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学习指导参考

10、所谓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11、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12、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第二节 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2、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3、从国家或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只能是总体性的的、高度概括性的的,而不可能是具体的 4、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5、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培养目标则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两者的关系可以说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6、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有四个方面的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 7、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其特征有: 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具有灵活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8、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9、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三个方面:

(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 (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

(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第三节 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

WORD格式整理版

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其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也是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2、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3、教学计划是否合情合理并具备较强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课程设计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4、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当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5、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构成。 6、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7、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8、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它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

9、教材是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10、教科书的作用:

(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

(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四节 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3、教学任务通常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

学习指导参考

力、能力和体力。(3)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

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来源:考试大

4、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5、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6、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型。)

第五节 课程评价

1、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2、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3、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4、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 5、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2)搜集信息; (3)组织材料; (4)分析资料; (5)报告结果。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4、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5、教学的主要作用: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WORD格式整理版

6、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

7、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 9、教学的一般任务有: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0、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11、智力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2、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第二节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杜威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3、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6、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7、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表现在: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习指导参考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

8、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是:

(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9、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10、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1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能动性具体表现在:受学生本人兴趣、需要以及所接受的外部要求的推动和支配,学生对外部信息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受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制约,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的独立性、创造性。 12、教学过程的结构: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13、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14、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直观教具可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

5、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苏格拉底提出著名的\产婆术\。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整理。\

7、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

WORD格式整理版

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 8、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9、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10、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11、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2、《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夸美纽斯主张\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13、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4、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15、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17、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考试大论坛

18、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9、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0、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2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 学习指导参考

授知识的方法。

22、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23、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24、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25、谈话法可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26、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27、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28、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

29、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30、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31、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3)引导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32、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33、练习的基本要求是: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 (3)严格要求。

34、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35、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

(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2)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示范的作用。

(3)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及时检查结果,写出实验报告。

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WORD格式整理版

2、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3、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4、备课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5、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6、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7、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8、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诸环节中的中心环节。

9、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 可分为单一课、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10、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11、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12、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13、课外辅导是上课必要的补充。

14、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15、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和陈述式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陈述式试题或称论文式试题。

16、选答型试题可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组配式试题。

17、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测验的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

学习指导参考

平考生的能力。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与设计教学法

3、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4、个别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5、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6、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7、班级授课制在世纪中叶已成为西方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19) 8、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京师同文馆。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

9、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

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10、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11、分组教学也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可分为:外部分组、内部分组 12、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跨学科能力分组

13、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

14、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15、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

2018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和能力》讲义资料重点难点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rdvu56rnu3y3j84vsq02xzhu2kzn0009so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