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8兰亭集序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4 6:13:5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8 兰亭集序

课时演练·促提升(A)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癸丑/葵花 暮春/歆慕 稽首/会稽山 ......B.险峻/逡巡 管弦/炫耀 契约/修禊事 ......C.形骸/垓下 娱乐/愚弄 挺立/兰亭集 ......D.彭殇/流觞 嗟悼/泥淖 垂涎/圣诞节 ......

解析:A项,分别读guǐ/kuí,mù,qǐ/jī;B项,分别读jùn/qūn,xián/xuàn,qì/xì;C项,分别读hái/gāi,yú,tǐng/tíng;D项,分别读shāng,dào/nào,xián/dàn。 答案:B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会:会面。 .B.列坐其次 .C.或取诸怀抱 .D.向之所欣 .答案:D

3.对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

③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④及其所之既倦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解析:①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间;③代词;④动词,往,到达。 答案:D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D项,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列”分别指“排列”和“一一摆出,全部举出”。B项,“集”分别指“诗集”和“聚集、会集”。C项,“一”分别指“一样”和数词“一”。 答案:D

次:次序。 或:或者。 向:以前。

解析:A项,“会”是“集会”的意思;B项,“次”是“旁边”的意思;C项,“或”指有的人。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②引以为流觞曲水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所以游目骋怀 ..

⑤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⑥亦将有感于斯文 ..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解析:②“以为”,文中的意思是“把??作为”。④“所以”,文中的意思是“用来”。⑥“斯文”,文中的意思是“这次集会的诗文”。排除这三句即可。 答案:B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向上看,宇宙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 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因为没有精神寄托,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亡!

D.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解析:B项,“因寄所托”的翻译不正确,应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 答案:B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岁:时间。 .B.足以极视听之娱 .C.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

极:穷尽。 暂:一时。 由:经过。

解析:D项,由:原因。 答案:D

8.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作者生发“死生亦大矣”感慨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④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⑤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解析:在这六句话中,①是当时的客观景物描写,不是作者生发感慨的原因,③是不同的人的不同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也不是作者生发感慨的原因。排除这两句即可。 答案:D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解析:B项,“因此要及时行乐”的说法有误。 答案: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参考答案:(1)以前所感到欣慰的事,顷刻之间变成了旧迹。(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4题。

《溪音》序

[清]朱仕琇

杨林溪水出百丈岭。岭界于南丰、建宁二邑。水初出,小泉也。南迤十里,合众流,溪品扼之,水始.怒,轰豗日夜,或作霹雳声。人立溪上,恒惴憟。稍南益夷,临溪居人亦益众。未至杨林数里许,水遂无声。然溪道益回多曲,里人名之曰巧洋。建宁方言,呼水曲曰洋。

杨林在巧洋南三里,溪水三面抱村如环。筠园世居其地。村多杨木,故曰杨林。而溪上群山,多松槠,杂他果卉,弥望郁然。中夜风雨四至,水潦声与群木声相乱,悲壮激越,中杂希微,如钟鼓既阕而奏管弦丝竹之音。时或晨雾淅沥,居人未起,箨陨沙颓,萧屑有无。缘溪独游,其听转静。至于

春秋朝夕虫鸟之号,平林幽涧樵采之响,里巷讴吟和答,舂抌机杼,鸡犬之鸣吠,远近断续,随风高下,一切可喜可愕之音咸会于溪。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往来溪侧,辄闻溪音,感而写之,于是其.诗愈富。筠园方壮时,以诗名天下。尝游太学,观京师之巨丽。所涉黄河、长江,湠漫汹涌,骇耳荡.心,足以震发诗之意气。顾以不得志,困而归。年几五十,回翔溪上,其诚有所乐耶?昔之学艺者患志不精,乃窜之无人之地以求其所为寂寞专一者,一旦得之,遂能役物以明其志。今溪之幽僻而筠园乐之,意岂异此耶?

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高岸深谷之理。今读所补琴操古歌,益渊邃,正变备具。至效陶诸什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其涵澹萧瑟,抑亦得于溪之所助者多也。

昔孔子教人学诗之旨,审于兴、观、群、怨,而末不遗夫名物。筠园诗益富,不自名,归功于溪,集既成,以是名篇,故余得详其原委云。

(选自《明清散文集萃》,有删改)

注:①筠园:《溪音》的作者朱仕玠,筠园是他的号。②有无:似有似无。③效陶诸什:仿效陶渊明的作品。④涵澹:涵养淡泊。萧瑟:寂寞凄凉。这里指不慕名利,自甘寂寞。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溪品扼之,水始怒 扼:阻碍。 .B.筠园家溪上,授徒溪西之草堂 家:定居。 .C.尝游太学,观京师之巨丽 .

游:游学。

序:序言。

D.余尝序筠园诗,以为得高岸深谷之理 .答案:D

12.下列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效陶诸什/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 B.至效陶诸什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 C.至效陶诸什/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 D.至效陶诸什则无/怀葛天之遗风/犹有存者其更世/益深日息其志/迈迹于古殆将往/而不可知也 解析: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至于仿效陶渊明体各篇,那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的遗风。他阅历世事越来越深,日日涵养自己的志趣,走古人的路,几乎是只往前行,不管它至于何处。可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重要实词和虚词断句。 答案:A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仕玠名满天下,怀才不遇。他年轻时曾游历京城,足迹遍及长江黄河,但最终未施展抱负,后来退居杨林。

B.朱仕玠志趣高雅,心怀坦荡。他沉浸在幽静的溪畔,涵养志趣,追慕陶渊明,赏景赋诗,忘却世俗,乐在其中。

C.朱仕玠热爱生活,不屈命运。他定居于溪畔草堂,欣喜于天籁,并把这种感受诉诸笔端,以期施展抱负。

解析:D项,“序”,名词活用为动词,“为??作序”。

搜索更多关于: 8兰亭集序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 的文档
8兰亭集序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rhy6106h30c4dl2wbk7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