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一中2018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32分,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zhǐ)、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 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翰墨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 )。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
人 的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各绣种发展出的地域特色突出的分支层出不穷,或如摄影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立体,或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
艳,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給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B. 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C. 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D. 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B.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C. 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D. 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1 / 13
A. 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 B. 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 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D. 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根据文意应用成语的能力。题中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励精求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第一空的对象为“工匠精神”,不指国家,故应选用“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人感觉到很新鲜。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对象指人。第二空的对象为“作品”,不指人,故应选用“耳目一新”;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太多,美景多得看不过来,强调“美”。 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强调“量”。第三空所言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给人的是审美感受,故应选用“美不胜收”。故答案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语序不当,同一主语,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的后面;B项,搭配不当,介词使用不当,将“给” 改为“让”或“使”;C项,关联词位置错,应当是“这些作品不仅”,介词使用不当,将“给”改为“让”或“使”。故答案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结合语境,按时间顺序:先古后今;按工艺流程:先继承学习,后创新发展;按语言艺术:“传承”与“循古”对仗,“创新”与“发展”对仗,气势更足,更加积极 向上。故答案选B。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
2 / 13
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尝跂而望矣 跂:抬起脚尖 .B. 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C. 非能水也 水:游泳 .D. 穷回溪 穷:走到尽头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跂”,结合“望”分析,应为踮起脚跟。句意:我曾经踮起脚跟往远处看。故选A。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取之于蓝 ②寒于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A.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①介词,从;②介词,比;③连词,表递进;④连词,表转折。故选D。 6.下列对意动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3 / 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