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鄱阳湖湿地保护与管理
20080010 黄琨
08级环境科学一班
摘要:本文从鄱阳湖湿地的概况、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湿地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对鄱阳湖湿地环境管理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以及由此拓展出对其他湿地环境管理的意见。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poyang lake wetland briefing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wetland management problems existed on poyang lake wetland, proceed to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hence their out to other wetl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dvice.
关键字:鄱阳湖湿地 概况 环境问题 管理问题 环境措施
正文:
一、鄱阳湖湿地概况
鄱阳湖是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长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也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18]。位于江西省北部的长江中下游南岸,纳赣、抚、信、绕,、修五大河之水,经湖盆调蓄,通过入江水道在湖口注入长江,是一个过水性、吞吐性、季节性湖泊。涉及南昌市、九江市、上饶市的12个县(区)。每当洪水季节,水位高涨、湖面宽阔、一望无际,流域面积162225km2,占长江流域面积9%以上,其中鄱阳湖湖面面积4070km2,相应容积为320亿m3[1]。
鄱阳湖形似葫芦,南北长173km,东西平均宽16.9km,是典型的“蓄水是湖,低水是河”湖泊。湖口水文站最高水位21.80m时,面积3955km2。枯水季节,水位下降,洲滩出露,湖水归槽,蜿蜒一线。洪、枯水位面积相差极大。“高水是湖、低水是河”“洪水一片,
[9]
枯水一线”是鄱阳湖的自然地理特征。鄱阳湖湿地包括水域、洲滩、岛屿等地貌。洲滩系指高低水位之间的广阔地域,面积约3130 km2。岛屿41个,面积约103 km2。由于鄱阳湖季节性水位变化,冬季“水落滩出”形成众多的浅水湖和洲滩,这些浅水湖和洲滩就成了冬
【16】
候鸟的主要栖息地。在夏季,出露的岛屿以及湖边的洲滩高丘,是夏候鸟的主要栖息地。 (一)非生物环境 1、地表水径流量
流域面积162225 km2,1950-1984年流域平均年径流量为1457×108m3,1986-2000年流域平均年径流量1525×108m3。 2、水位
鄱阳湖1956~2000年各水文(位)站平均水位12.86~15.19 m,最高水位22.43~22.98 m,最低水位为5.90~12.09 m。有75%的年份最高水位发生在6月、7月;78.8%的年份最低水位发生在12月、1月。 3、水温
鄱阳湖湿地多年平均水温18℃左右,以8月最高为29.9℃,1月最低为5.9℃,全湖极端最高水温为38.2℃,极端最低水温为0℃。日间最高水温出现在15~17时,最低水温在6~8时[8]。由于鄱阳湖湖水不深和受风浪、湖流的影响,水温的垂直分布差异较小,上下层相差
[3]
1℃左右。
4、水质
鄱阳湖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全湖水质基本维持II~III类水标准,水质较好。从超标情况来看,所选定的12个评价项目中有总磷、挥发酚、氨氮及高锰酸盐指数等项目在不同的水期在部分的监测断面出现超标。从污染分担率情况来看,入湖口以总磷、挥发酚、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污染比重大,湖区以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污染比重大,出湖口以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污染比重大[10]。从污染负荷比情况来看,入湖口以赣江南支口和信江东支口污染相对较重,修河口和抚河口污染相对较轻;湖区以蛤蟆石和都昌污染相对较重,星子和瓢山污染相对较轻。虽然目前鄱阳湖水质尚良好,但有机污染物质、营养物质等入湖量大,特别是总磷等营养物质,对鄱阳湖水质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从污染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全湖氨氮、挥发酚和综合污染指数以上升趋势为主,高锰酸盐指数以下降趋势为主;湖区波阳、龙口、瓢山、康山和蛤蟆石以上升趋势为主,渚溪河口和蚌湖以下降趋势为主。 (二)生物环境 1.底栖生物资源
据1981~1992年调查,鄱阳湖已知底栖动物106种,其中包括软体动物87种,水生昆虫5目8科17种,寡毛类12种。底栖动物的平均总生物量为246.42 g/m2,平均密度为721个/m2。软体动物占平均总生物量的99.34%,水生昆虫占0.42%,寡毛类占0.24%。水生昆虫以摇蚊幼虫为优势种群,寡毛类以水蚯蚓为优势种群。
鄱阳湖87种贝类中腹足纲8科16属40种,双壳纲4科17属47种(其中40种为我国特有种)。鄱阳湖腹足纲的种类主要以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方形环棱螺、长角涵螺、中华沼螺、大沼螺、方格短钩蜷、折叠萝卜螺等分布较广且数量较多,河圆田螺、包氏环棱螺、长河螺、色带短沟蜷、尖膀胱螺等数量稀少。全湖腹足纲分布密度和生物量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5个/m2和55 g/m2;蚌湖的分布密度和生物量最大,为549.12个/m2和150 g/m2;南姜湖的分布密度最小,为13个/m2。双壳纲的种类主要以湖沼股蛤、圆顶珠蚌、剑状矛蚌、背瘤丽蚌、三角帆蚌、扭蚌、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和河蚬等分布较广且数量较多,为优势种。刻裂丽蚌、环带尖丽蚌、中国尖嵴蚌、卵形尖嵴蚌、三巨瘤丽蚌、多瘤丽蚌、龙骨蛏蚌、橄榄蛏蚌等种类较为稀少。龙骨蛏蚌分布于吴城修河,处濒危状态。近年随着滨湖地区珍珠核工业的发展,对丽蚌过度捕捞,造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3]双壳纲分布密度和生物量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3个/m2和7 g/m2;大汊湖的分布密度和生物量最大,为89个/m2和73 g/m2;瓢山附近最小,分别为0.1个/m2和0.4 g/m2。
鄱阳湖底栖动物生物量为2 464.26 kg/hm2,其中软体动物2 448.03 kg/hm2,湖区按31.8×104hm2计算,全湖有底栖动物约76.7×104t,其中软体动物76.2×104t,可年产青、鲤、鲫等底层鱼类9 568 t。
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是良好的淡水珍珠蚌,主要分布于通湖的进水河道。1970~1974年鄱阳湖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的年生产量平均为6 999 t,1975~1979年为5 206 t, 1980~1984年为4 458 t,1985~1988年为2 485 t。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淡水珍珠资源,1980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在鄱阳湖区南昌、新建、星子等建立了1 553 hm2以保护三角帆蚌、褶纹冠蚌为主的鄱阳湖河蚌保护区。 2.虾蟹资源
鄱阳湖虾类有8种,占江西已知虾类10种的80%,其中秀丽白虾(Palaemom modestus)和日本沼虾(Maerobrachium nipponenes)为优势种,分别占年总产量的40%~50%和30%~40%。另外,还有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sinensis)、粗糙沼虾(Macrobrachium asperbum)、细螯如虾(Macrobrachium superbum)、中华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细足米虾(Carioina nilitica)、克氏螯虾(Cambarus clarkii)(外来物种)分布。鄱阳湖1949~1958年虾平均年产量为
[7]
2 474 t,1959~1968年为2 644 t,1969~1978年为1 825 t,1979~1981年为2 068 t,1995年虾产量仅为1 631.3 t。 1954年为历史最高,年产量达3 987 t。近十年来克氏螯虾已逐渐上升为优势种,在虾产量中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鄱阳湖有蟹类4种,占江西已知蟹类14种的28.57%。中华绒螯蟹(河蟹)(Eriocheir sinensis)分布长江和鄱阳湖等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江河建闸筑坝,亲蟹降河洄游和幼蟹上溯通道受阻、捕捞强度增大等原因,中华绒螯蟹资源急剧衰退。鄱阳湖原有较大产量,现长江流域的中华绒螯蟹已形不成产量,代之而起的是沿湖各大中小湖泊、池塘、甚至稻田的人工养殖,已成为鄱阳湖区主要养殖品种。 3.鱼类资源
鄱阳湖已记载鱼类有140种,隶属21科,主要成分是鲤科,有75种,占鄱阳湖鱼类种数的53.5%。主要优势种为鲤、鲫、鳊、鲂、鲌、鲩、青、鲢、鳙等。属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白鲟和中华鲟,II级保护动物有胭脂鱼。我国有淡水鱼类800多种,长江水系有鱼类300余种,江西有鱼类205种。鄱阳湖鱼类种数占我国淡水鱼类种数的17.50%,占长江水系鱼类种数的46.67%,占江西鱼类种数的68.29%[11]。
4.鸟类资源
已知鸟类310种,其中典型的湿地鸟类(水鸟)159种。按居留型分,留鸟45种,冬候鸟155种,夏候鸟107种,迷鸟3种。有13种为世界濒危鸟类。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54种,其中I级保护动物10种:白鹤、白头鹤、大鸨、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肩雕、金雕、白尾海雕和遗鸥;II级保护动物44种,如小天鹅、卷羽鹈鹕、白枕鹤、灰鹤、沙丘鹤、白额雁、白琵鹭等。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保护鸟类有153种,占协定保护鸟类种数227种的67.4%;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保护鸟类有46种,占协定保护鸟类种数的56.8%。
在鄱阳湖区的繁殖鸟种及亚种152种,占我国的8.05%,占华中区东部亚区的63.07%。
二、鄱阳湖湿地保护
鄱阳湖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7%。鄱阳湖水量丰富,水环境质量基本良好,是长江中下游自然状态保存最好的湿地区域[6]。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蕴涵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湿地高等植物有697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
[17]
批)的有11种;湿地脊椎动物646种,其中湿地鸟类332种,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3种。尤其是白鹤、东方白鹳等越冬珍禽的数量占到世界的95%以上,大鸨、小天鹅、灰鹤、白枕鹤、白头鹤等大量珍稀濒危物种和数以几十万计的雁鸭使鄱阳湖成为长江以南最重要的候鸟越冬栖息地,在国际生物多样性和湿地保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15]。
国家对鄱阳湖湿地保护十分重视,国家林业局已将鄱阳湖水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列为全国湿地保护规划的重点区域。[10]江西省林业厅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每年组织开展对水禽保护的专项整治,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查处打击破坏湿地野生动植物的违法犯罪活动。至2001年,在鄱阳湖区建立湿地类型的保护区14个,面积达10万hm2。
三、存在问题 (一)环境方面
[14]
[12]
1.湖区水情恶化,洪涝灾害上升
鄱阳湖区地处鄱阳湖平原中部,由于江西东、西、南群山环抱,只有北部的鄱阳湖平原地势低洼,因此,构成了辐聚状的鄱阳湖水系,其集雨面积达16022万km2。湖区属季风气
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加上汛期长江洪水对鄱阳湖湖水的顶托作用,造成鄱阳湖区每年的7~9月份常常洪水泛滥,水涝频繁。 2.血吸虫病流行,治理难度加大
鄱阳湖洲滩多、水淹时间不同、植物生长不一样、钉螺密度也有所差别,年平均水淹8个月以上或年平均水淹不到2个月的洲滩一般无螺,所以鄱阳湖的水位变化状况严重影响着钉螺的生存环境。钉螺的分布位置,一般位于洲土上1m,低于常年最高水位3m左右,因此,鄱阳湖区有钉螺洲面积的94.6%分布在14~17m高程范围内,面积达59656m2。4~10月份,由于当地居民上洲滩捕鱼虾接触疫水,血吸虫病感染机会极高,占各种感染方式的43%~49%,加上人们上洲打湖草、放牧、种植、收割芦苇等农事活动,增加了人畜感染的
【19】
机会,导致血吸虫病流行。
3.淤泥抬高,农田涝积严重
鄱阳湖汇集五河来水,五条河流的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入湖淤积,使河床湖底不断抬高。据有关质料统计,因水土流失的影响,五条河流干流的泥沙量由解放初的1000万t/a,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2400t/a,致使鄱阳湖多年平均入湖泥沙达到16042万t,通过湖口出湖总量为736.5万t,平均每年淤积867.7万t,全湖平均泥沙淤积速率约为2.6mm∕a。由于泥沙的淤积,河床逐年抬高,田面高程相对下降,造成地下水位升高。洪水季节,堤外江湖水位均高于坪内地面,堤内久渍,易致涝渍。加上堤外湖水不断通过堤基再向堤内渗透补给,使堤内农田地下水位抬高,形成潜渍,湖区受渍面积达27.5万hm2左右,按每公顷减产1500kg计,则减产约2.7亿kg,给湖区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20]。
4.水产资源破坏,生物品种下降
鄱阳湖由于泥沙淤积,人工围垦,使湖床淤高,湖面缩小,鱼类资源趋向衰退。鄱阳湖围垦造成鲤、纫鱼等喜草性的产卵鱼类产卵场面积从1961年的5.2万hm2下降至1984年的2.6万hm2,减少近一半。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产品的年均捕捞量来看,20世纪50年代前期为1.91万t,后期为2.10万t;20世纪60年代前期为2.18万t,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下降到1.74万t,20世纪70年代前期为1.43万t,后期跌至1.36万t鱼量锐减。
[1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当地居民利用鄱阳湖水位变化幅度大特点,在鄱阳湖水位下降时采用“丝网捕鱼”和“斩秋湖”的竭泽而渔的捕捞方式,使捕捞量上升,20世纪80年代年平均鱼获量达2.37万t,20世纪90年代达到4.45万t。虽然捕捞量上升,但渔获物的群体结构出现低龄化和小型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管理方面
1.有的鄱阳湖区自然保护区分别由农业和林业部门实施管理,虽有分工,但没有协作;各自为政、自成体系。
2. 现有的自然湿地关系没有理顺,整个湿地由各级行政单位分割管理为主,当地政府和群众在湖区有一些经济活动,短期行为严重,保护和利用经常产生矛盾,造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互相脱节。
3. 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规不健全,国家虽然有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法规条例,江西省也颁布了湿地野生生物资源保护条例,但是没有制定江西自然保护区或湿地保护的具体法规,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4.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经费渠道不畅,主要靠财政拨款,来源单一,有限的经费难以适应新的形势。
5. 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经费渠道不畅,主要靠财政拨款,来源单一,有限的经费难以适应新的形势。
四、管理措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