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重点强化练38(含解析)新人教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1 1:51:1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答案精析

1.C [根据题意,F2中不同表现型出现的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了自由组合即基因重组,A项正确;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F23317

中与亲本表现型相同的是aaB_、A_bb、aabb,三者比例共占++=,B项正确;若

16161616F2中力克斯毛型兔有AAbb、Aabb、aaBb、aaBB、aabb5种基因型,则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项错误;从F2力克斯毛型兔中筛选出双隐性纯合子,可采用分别与亲本杂交的方法,若都是力克斯毛型兔,则为双隐性纯合子,D项正确。]

2.C [A、B、C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项正确;酶①、②、③分别受基因A、B、C的控制,只有这三个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半乳糖代谢才正常,B项正确;子女的基因型有27种,表现型有两种,即半乳糖代谢正常和代谢异常,C项错误;33997

子女正常的概率为××1=,故子女患病的概率为1-=,D项正确。]

441616163.B

4.D [由图可知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影响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项正确;根据图解可知三角尾鱼的大致的基因型为____D_、A_bb__,基因型相同的杂合三角尾鱼相互交配,如aabbDd×aabbDd、AabbDD×AabbDD和Aabbdd×Aabbdd的F1基因型都最少,有3种,而AaBbDd×AaBbDd的F1基因型最多,有3×3×3=27种,B项正确;根据图解可知圆尾鱼的大致的基因型为aa__dd,扇尾鱼的大致的基因型为A_B_dd,当圆尾鱼的基因型为aabbdd、扇尾鱼的基因型为AaBbdd时,二者杂交获得的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4AaBbdd(扇尾)、1/4Aabbdd(三角尾)、1/4aaBbdd(圆尾)、1/4aabbdd(圆尾),则F1中圆尾∶扇尾∶三角尾=2∶1∶1,C项正确;圆尾鱼的大致的基因型为aa__dd,让圆尾鱼相互交配,F1中全部是圆尾鱼,一般不会出现其他尾形,如果F1中出现其他尾形,则可能是基因突变所致,D项错误。] 5.D [根据题意分析,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作父本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植株作母本杂交,后代含有的显性基因的数量可以是4个、3个、2个、1个,因此理论上可以产生4种表现型的后代,A错误;后代与父本基因型(AaBb)不相同的概率=1-1/2×1/2=3/4,B错误;与母本表现型相同的概率=1/2×1/2+1/2×1/4=3/8,C错误;花色最浅的植株只含有一个显性基因,基因型为Aabb,D正确。] 6.D

7.B [如果B、D基因均在1号染色体上,AaBD生成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D∶a=1∶1,自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DD∶AaBD∶aa=1∶2∶1,表现型及比例为长纤维不抗虫植株∶短纤维抗虫植株=1∶3,A项错误;如果B、D基因均在2号染色体上,AaBD生成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D∶A=1∶1,自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DD∶AaBD∶AA=1∶2∶1,表现型

及比例为短纤维抗虫植株∶短纤维不抗虫植株∶长纤维抗虫植株=2∶1∶1,B项正确;如果B、D基因均在3号染色体上,AaBD生成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BD∶A∶a∶aBD=1∶1∶1∶1,自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DD∶AABD∶AaBD∶AaBBDD∶AA∶Aa∶aa∶aaBD∶aaBBDD=1∶2∶4∶2∶1∶2∶1∶2∶1,有4种表现型,C项错误;如果B基因在2号染色体上,D基因在1号染色体上,AaBD生成配子类型及比例为AD∶aB=1∶1,自交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DD(短纤维不抗虫植株)∶AaBD(短纤维抗虫植株)∶aaBB(长纤维不抗虫植株)=1∶2∶1,D项错误。]

8.D [由题意可知,香味性状对应基因型为aa,一旦出现即能稳定遗传,A项正确;由于子代抗病∶感病=1∶1,可推知亲代基因型为Bb和bb,子代无香味∶有香味=3∶1,可推知亲代基因型为Aa和Aa,所以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B项正确;两亲本(Aabb、AaBb)杂交的子代中有香味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均为杂合子,C项正确;两亲本杂交的111111

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

848488111113

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aaBB)所占比例为××+×=,D项错误。]

44484649.A [由于某哺乳动物的毛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独立遗传的3对等位基因控制,因此其遗传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一个基因型为ddAaBb的精原细胞如果不发生交叉互换可产生dAB、dab(或daB、dAb)两种类型的精子,如果发生一对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会产生dAB、dAb、daB、dab四种类型的精子,A正确;由控制色素合成的图解可知,体色为黄色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_____、ddaaB_、ddaabb,体色为褐色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A_bb,体色为黑色的个体的基因型为ddA_B_。基因型为ddAaBb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ddA_B_∶ddA_bb∶ddaaB_∶ddaabb=9∶3∶3∶1,其中基因型为ddA_B_的个体表现为黑色,基因型为aaA_bb表现为褐色,基因型为ddaaB_、ddaabb的个体均表现为黄色,因此基因型为ddAaBb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褐色∶黄色=9∶3∶4,B错误;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包括: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因此图示只是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之一,并不能控制生物体的所有性状,C错误;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图示说明动物的体色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D错误。] 10.C

11.(1)不合理 该方案只能确定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b和D、d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但不能确定A、a和D、d的位置关系 (2)性状分离 5/6 (3)分别制作F1中高茎和矮茎的分生区细胞临时装片,显微观察判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解析 (1)甲×乙,即aaBBDD×AAbbDD→F1:AaBbDD,AaBbDD自交后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可说明A、a和B、b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a和B、b基因在

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同理可说明B、b和D、d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b和D、d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但A、a和D、d基因是否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并不可知。 (2)杂种后代中既出现显性性状又出现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只考虑高茎与矮茎这对相对性状,F2中的高茎豌豆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2,自然状态下,豌豆为自花传粉,即自交,故F3中矮茎豌豆所占比例为2/3×1/4=1/6,则高茎豌豆所占比例为1-1/6=5/6。 (3)要判断是发生了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变异,最简便的方法是直接取有分裂能力的细胞进行镜检,观察染色体形态;若该矮茎植株的染色体与高茎植株的染色体无明显区别,则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反之,则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12.(1)3 第3、4组杂交实验中,F2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27/64,即(3/4),符合3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2)3 AAbbCC (3)全白或红∶白=27∶37

解析 (1)根据题干可知,表格中第3、4组杂交实验中,F2中红色个体占全部个体的27/64,即(3/4),符合3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说明该植物的花色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 (2)杂交组合3的F2的性状分离比是27∶37,说明F1红花的基因型为AaBbCc,则丙含有3对隐性基因,基因型为aabbcc。杂交组合1的结果说明甲有1对隐性基因,杂交组合2的结果说明乙有2对隐性基因,杂交组合4的结果说明甲、乙一共有3对隐性基因,若乙的基因型中含有2个B,即基因型为aaBBcc,则甲的基因型为AAbbCC。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第2组F1的红花植株基因型为AaBBCc,若用射线处理该红花使其基因型中的一个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等位基因,则突变后的基因型为aaBBCc、AaBBcc或AaBbCc;若基因型为aaBBCc、AaBBcc,则F2的表现型为全白色;若基因型为AaBbCc,则F2的表现型为红∶白=27∶37。

3

3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重点强化练38(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skbe2tv1m3cwgi893aj3uh255c6oi00c1s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