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复习资料
胡适的国学定义: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1923年1月)中说:“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王国维之二重证据法: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新材料,我辈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行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以断言矣。
(总结: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出土文献相互印证的历史考察方法。) 四部分类法:(《四库全书总目》)
经部: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 (总结:儒家经典)
史部: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 (总结:史学着作)
子部: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
(总结:儒家以外的诸子着作、医学科技、艺术类、谱录类等应用性着作,类书类着作、释家、道家着作。)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 (总结:文学作品及评论) 我国的史志目录有哪些:
《汉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 陈垣的“校法四例”(四校法):
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用自己的话叙述出来即可)
对校法: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优点:最简便,稳当,比较机械。不参己见,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别本之本来面 目。故凡校一书,必须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
缺点:其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故其短处在不负责任,虽祖本或别本有讹,亦照式录之。
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并比较其异同来发现谬误。此法最适用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陈垣校勘《元典章》曾以纲目校目录,以目录校书,以书校表,以正集校新集,发现了书中的一些讹误。对于字句,则循览上下文义,将词义进行比较,抵牾自见。
他校法:他校法者,以他书校本书。书中若采用前人的文字,可以用前人的书校勘。书中内容若为后人所引用,可以用后人的引用校勘本书,书中的史料如果有在同时代其他书中也有记载,可以同时代的书校勘。这种校勘方法取材范围较广,用力较劳,但有时只能用此法证明讹误存在。
理校法:理校法是在没有他本可供比较,本书中又没有相关内容可供比勘的情况下,通过分析考证本书的文辞,用其他相关证据和专门知识来判断文本的是非正误的校勘方法。
衍文:多出的文字。
夺文:即“脱文”,脱漏的文字。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1923年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后收入《古史辨》第一册):“我很想做一篇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把传说中的古史的经历详细一说。这有三个意思。第一,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第二,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
何谓“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什么叫“破读”:又称读破、破字或易字。有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即“四声别义”),如“好”,作美好讲读上声,作喜爱讲读去声。
反切: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的注音方法。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上一下,反切上字取声,反切下字取韵及声调。 如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四书五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左传》 十三经注疏:
1.《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2.《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3.《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4.《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5.《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6.《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9.《春秋榖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10.《论语》,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11.《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13.《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易经》之“十翼”:
《周易》本经以外的易传的十个篇章,即《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诗经》之“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按照朱熹的解释:
风,是民俗歌谣之诗;雅,是正乐之歌;颂,是宗庙之乐歌。此三者是按照不同的音乐体裁和作用进行的划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