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0 6:11: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缢蛏的解剖观察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归纳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提高分析思维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缢蛏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业大国,水产养殖业总量名列世界第一内容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学习,更加关注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软体动物,趋利避害,更好地生活。

二、教学重点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问题推进式教学、讨论式 五、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第1学时 六、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视频资源,常见的软体动物(缢蛏、鱿鱼等),解剖的实验器材,实验报告。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利用PPT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播放背景音乐) 2.你知道它们属于哪类动物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今天我们就一同来了解软体动物。 过渡:软体动物非常多,目前已命名的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今天我们以缢蛏为代表动物来学习软体动物的特征。 观察思考: 1.缢蛏身体表面最显著的部分是什么? 学生活动 观察、回答。 设计意图 设疑诱思,激发学生兴趣。 一、探究双壳类软体动物的结构 (一)观察缢蛏的外部形态 回答问题: 有两个硬硬的贝壳 2.从外形看,你能分辨出背腹面吗? 背部咬合(壳顶),3.如何区分前后端? 腹面分开 前端靠近壳顶 指导继续观察培养皿里生活状态中的 缢蛏,你们还能看到哪些结构? 观察回答问题:有讲述:这两个伸出来的管分别叫做出、两个管伸出来,还入水管,这块大的肌肉就是它的足。 有一块大的肉往前伸出来 设疑导入:出、入水管是如何形成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它们解剖来 观察内部的结构 形成科学的观察习惯:从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继续探究的欲望 (二)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1.教师示范解剖视频指导学生解剖操作。(注意事项:解剖剪锋利,小心使用,以防误伤。) 结合书上12页图片和实验报告(见附页),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并辨认各部分结构的名称。 对活体缢蛏进行多感官参与的观察,获得实验能力的提高。 强调:5分钟内完成 利用解剖思考、分析、过程的视要求小组内边观察,边思考以下问题: 观察、交流、讨论,完成频和实验①贝壳和外套膜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题。 报告来指1.依据经验推测导学生解②靠什么结构运动? 其具有保护作用。 剖,突破③靠什么结构呼吸? 2.靠足缓慢运动。 教学难点 3.用鳃呼吸。 解剖缢蛏,然后对照图与实物,认识各部分结构名称。部分同学利用投影展示自己的解剖结果并一一指明各部分名称。

④缢蛏如何获取食物? 4.推测: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⑤出、入水管是如何形成的? 取食物。 5.观察推测:出、 入水管是外套膜 形成的。 2.提出思考问题:缢蛏的各结构对其 生存有何意义? 适应水生生活 (三)观察演示实验:河蚌的结构 过渡:刚刚是同学们观察的结果,老师也解剖了一个双壳类的软体动物——河蚌。 展示河蚌(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河蚌的贝壳、外套膜、斧头状足、由外套膜形成的出、入水管。 边观察变提问: 1.河蚌的贝壳能逐年增大,这个厚的贝壳是如何形成的? 2.观察贝壳内外颜色一致吗? 讲述:贝壳的形成 拓展:珍珠的形成过程 图片介绍:当外套膜受到砂粒等异物刺激时,会分泌大量的珍珠质把异物包裹起来,从而形成光彩夺目的珍珠。 二、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 过渡:刚才我们以缢蛏、河蚌为例了解了双壳类软体动物,是不是所有的软体动物都有大小相近的贝壳呢?下面我们再来认识几种软体动物。 1.播放视频——蜗牛。它与缢蛏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有哪些不同之处? 2.展示鱿鱼,提出思考问题: 鱿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 使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软体动物之间的相似和不同,通过对其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分析,强化“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 观察河蚌结构的解剖图 回答:贝壳是外套膜分泌物形成的 回答:贝壳内面的颜色浅,透明 学生观察思考 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都有贝壳、足、外套膜、身体柔软 海洋中;贝壳退化;用腕足捕食;用漏斗喷水运动 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提供大量的生物学事实,为构建生物学概念做支撑。 增加拓展知识:利用已有生物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展示其它软体动物,为学生归纳主要特征做准备。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1.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这四种软体动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思考归纳总结出软体动物的三个基本特征:柔软的完成软体动物概念的构建。 2.提示学生这些相同点就是软体动物身体外有外套膜, 的主要特征。 有贝壳,有足能够 3.板书: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四、学以致用 1.思考:有些动物如“章鱼”、“墨鱼”,名称都有鱼字,却属于软体动物,为什么? 2.巩固练习,学生抢答。 五、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归运动。 试着运用主要特征进行辨别。 积极回答问题 运用概念判断,强化理解。 及时巩固加强记忆 阅读、讨论、记录、通过阅读,提取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归纳。 纳、总结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交流。 1.食用: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 素,低脂肪。(强调:我国是水产养贝类产量也局世界首位) 2.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工艺品: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有害: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如钉螺。1988年上海毛蚶风暴: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甲肝爆发流行。 学生举例回答 殖大国,水产养殖总量名列世界第一, 六、情感升华 展示图片,教师讲述:海南四周环海,倾听、认同。 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海产品,带给我们舌尖上的享受,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渔民大肆捕捞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造成许多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像贝类之王-砗磲,由于大量捕捞,命运堪忧。海南目前近海过度捕捞,周边海域几乎无鱼可捞。部分海洋软体动物消失,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且难以恢复。我们是海南未来的主人,要肩负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责任,为后人留下一片生机。 呼唤学生内心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加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

一、代表动物:缢蛏(双壳类) 二、其他软体动物:

蜗牛、鱿鱼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有利有害。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t7122lqaw6m3qp9xkwe9ersa9ps1u00x9q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