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7版《三年高考两年模拟》地理汇编专题: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9 5:22:3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K12高考地理

答案

A组

1.C 2.D[第1题,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故选C项。第2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的改善,故D正确;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发展植树造林,A错误;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改善工作,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合理开采地下水,C错。]

3.D[植被的出现,增加了地表的粗糙程度,从而降低风速,风速降低则会使侵蚀变弱,A项错。风速降低,搬运能力减弱,堆积能力增强,B项错。风速降低,携带风沙的能力变弱、侵蚀也变弱,C项错。风速降低,并能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因而沉积作用增强,形成沉降,D项符合题意。]

4.解析 第(1)题,直接看图,按照图例中的时间分阶段描述分布及变化即可。第(2)题,分析图文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地进行采伐作业,导致森林减少,熊猫的栖息地缩小;而108国道的修建则把熊猫栖息地分割。2000年前后,禁止采伐天然林,秦岭隧道的建成通车,使得该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并且原有道路被废弃后熊猫的栖息地连成片,使其分布范围扩大。第(3)题,从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工程措施可建设动物通道。生物措施主要是减少生态的破坏和加强生态的恢复。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

如果没有你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高考地理

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5.解析 第(1)题,从水分的盈亏分析湿地形成的原因。该地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河流众多。补给类型有高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水源丰富。该地地势高,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于0℃,地下有冻土分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气温较低,蒸发微弱,易形成湿地。第(2)题,提取材料中“过牧”、“严重干扰

了天鹅的生存与繁衍”等信息,从人类生产活动的角度提出相应措施。此外,还应从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教育、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建议。

答案 (1)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2)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5.解析 第(1)题,冬春起沙的原因既考虑风力因素,也要考虑植被因素,同时考虑周围的地形等。第(2)题,风沙可以填埋路基,侵蚀路基,并对机车造成破坏,影响行车安全。从车、路两个方面展开。第(3)题,防止措施,一方面从沙源地找办法,另一方面从路段方面想办法。

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B组

1.C 2.D[文中“黄土地”即指黄土高原,然后结合这里的资源环境特色分析作答。]

如果没有你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高考地理

3.C 4.D[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支流众多而需要修建水库保持水土,同时周边有大量的抽水井存在。所以,此地需要改善水源条件以更好的发展种植业。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库修建在支流处,可见其主要作用不是防洪和发电;图中区域是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所以,这些水库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5.D 6.C 7.C[第5题,在风力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条件下,沙丘易流动,三角坐标图显示④恰好是风大且沙源不多的情况,符合要求。第6题,河流上游地区,河流出山口处地下水埋藏较深、难以形成绿洲;山麓地带未必有河流,地下水埋藏不稳定,只有冲积扇地下水埋藏浅,多绿洲。第7题,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不注意环保问题等都导致绿洲地带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表现为沙漠加速向南入侵。] 8.C 9.D[第8题,欧洲、北美洲有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南美洲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故在这三个大洲林地面积比重大,则③代表林地;非洲以热带草原为主,草地面积比重大,故②代表草地;①代表耕地。第9题,南美洲气候湿热,利于林木生长;同时湿热的雨林区不利于人类生存,而耕地面积比重小。]

10.A 11.B[第10题,一般在相同降水量条件下,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径流量越小,则依据选项中的三类土地利用类型,可判断③为林草地。运用排除法,选A项。第11题,图中显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林草地地表径流量最小,表明下渗量最多;而植被覆盖率最低的撂荒地的地表径流量最大,表明下渗量最少。即下渗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12.D 13.A[第12题,从表中数据可看出,该湖泊TSS通量总体为正,说明湖泊泥沙不断增加,湖畔由于泥沙淤积而土壤肥力升高,故①错误;泥沙淤积而湖泊面积减小,会使湖泊湿地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故③错误;湖泊泥沙淤积而蓄水量变小,则调蓄功能减弱,故④错误。第13题,该湖泊水位从6月开始升高,7、8月达到最大,表明该时段河流水补给湖泊,而季风区河流水补给以降水为主,则该地降水以7~8月为主,结合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可判断该湖泊可能位于华北平原。]

14.D 15.A[第14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适应能力增大,A错。从图中古绿洲的分布判断,历史上人类活动的范围不仅限于盆地周边的绿洲地区,B错。盆

如果没有你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高考地理

地南缘河流流程缩短,是自然因素与人类种植业活动造成的,C错。人类活动范围盆地北缘比盆地南缘大,D对。第15题,极端干旱天气形成,主要是距海遥远,青藏高原阻挡,水汽少,地面蒸发旺盛,A对。该地不受副高控制,降水总量小,B错。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微弱,与流程短无关,C错。地处盆地边缘,地势平坦,排水通畅,D错。]

16.C 17.B[第16题,从材料可知,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地区,我国大连、青岛纬度高,位于温带地区,不易生长,上海虽位于亚热带地区,然尔其纬度高于深圳,热量较少,因此最易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深圳。第17题,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功能。不是用材林。]

18.D 19.B[第18题,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的确会引起土地利用的变化,但与人为因素相比,气候、生态环境等自然要素的变化更稳定一些,对土地利用的变化影响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利用方向及效益,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动力;人们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和治理,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但也会给土地带来巨大的压力;根据图中耕地和林地的变化可以判断甘肃省退耕还林工作效果显著。第19题,甘肃省水分条件较差,应通过水利设施建设来实现撂荒地的充分利用;对征用的土地应督促征用单位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城镇建设用地或交通用地的扩大应考虑地块的实际区位,对区位条件不满足实际需求的无法耕种的贫瘠土地应实施有补贴的生态退耕;甘肃省由于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出现了撂荒闲置农用地问题,可通过小型农用机械的使用缓解劳动力资源不足的状况。]

20.B 21.C[第20题,从图中可直接看出湖泊水域面积减小,复活岛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湖泊萎缩,B正确。第21题,湖泊面积减小,湖泊调节气温的功能下降,昼夜温差变大,A错。水域面积减小,湖水盐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小,土壤盐碱化增大,B、D错,C正确。]

22.C 23.B[第22题,根据材料,油棕产业威胁到红猩猩的生存,违背了可持续发展中

如果没有你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2017版《三年高考两年模拟》地理汇编专题: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t7h791gfl4zk8m0hvkq6k2tg1xu6l00s4o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