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生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一、概述现状及危害
从1993年国家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生”问题便逐渐形成为一种“气候”,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国家有关部门曾经三令五申,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择校,不允许学校收取赞助费,并且要求把捐资助学同入学脱钩。但事实上,“择校生”现象并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择校生”问题加大了校际间差距,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严重地损害了国家政策、法规的严肃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
危害:1、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据调查,在城市居民家庭中,子女正在接受教育(不包括成人教育)的家庭占一半,其中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占六成以上,居民家庭每学期的教育投资至少数千元左右 ,已是一笔不小得开销。另外,择校费和赞助费更是成为居民家庭近年来逐渐显现的巨额开支,动辄上千、上万,甚或数万。调查显示,有30%的受教育子女,在小学、初中或高中缴纳择校费的经历。
2、“择校生”问题加大了校际间差距,知名学校择校生的大量涌入,给学校带来了滚滚财源,为这些学校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吸引优秀教育人才带来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教学水平的提高有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择校生的竞逐,规模越来越大。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一些基础薄弱学校办学规模日渐萎缩竭。有的区域,一所知名小学的生源充足,班额达到七八十人之多,而相距一公里之内的另一所小学却只有二三十人,甚至不满二十人,生源的不足几乎是学校难以为继。导致学校间在投入、生源、师资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格局。
3、 “择校生”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要听任“择校生”现象发展下去,就只能是有钱、有权人的孩子受优质教育,而无钱、无权人的孩子呢?显然是不言而喻的。这是有悖于义务教育平等性、公正性原则的。对学生不公平,对教师也是不公平的,在基础薄弱校工作的教师工作条件差,工作很辛苦,但待遇远赶不上少数有“择生”条件的学校教师的待遇。
4、“‘择校生’问题影响了政府的威信,严重地损害了国家政策、法规的严肃性。”他进一步分析到,任何一项政策、一项法规是靠严格执行来贯彻的,来发挥它的效力的。“择校生”现象的存在和发展,就使得国家制定的“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受到严重冲击。 我们在关注“择校生”现象的同时,要关注学校收取的赞助费或择校费,现在有许多择校费收的不规范,用的不合理,又缺乏有效的监督,隐藏着严重的问题隐患。
同时,“择校生”现象的盛行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选择升学率高者而上,学校面对社会的压力不得不在提高升学率上挖空心思,在比升学率上暗暗较劲。 二、成因 三、对策
严重地损害了国家政策、法规的严肃性。
□各地那些公立改制的“国有民办”学校,给教育秩序带来的冲击不小,对这些原本是公立的学校,一翻牌就开始收取高额赞助费和学费,老百姓意见很大。
□在义务教育领域,应当明确实行“学校均衡化”的方针,明确义
务教育的办学标准,加大政府管理行为的力度。
□按学区免试就近入学和通过考试成绩入学,各有利弊,不管采取那种方式,都应做到:
执行政策、法规的严肃性,保证教育的公正、公平性。
眼下,虽然刚值5月,距离炎热的夏季还有一段时间,但是在全国众多城市中存在的“火爆”的中小学生“择校”现象,又一次让人着实地感到,炎热的“夏季”提早到来了。家长为给孩子选择一所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尽显“英雄本色”,而那些家长心目中的“理想学校”的校长们则是使尽浑身解数来摆脱来自各方面的“夹击”。家长们抱怨:孩子上个学这么难,交钱不说,还要求爷爷、告奶奶的;校长们苦言:我们就能招收300名学生,你1000多名学生想进来,我怎么能容下,要谁是,不要谁是?“择校生”问题困扰着人们,我们需要对这一教育热点问题做冷静的分析。
近些年来,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现象,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国家有关部门曾三令五申,制止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生”现象,但时至今日,这种现象非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相反却愈演愈烈。原因何在?
从1993年国家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生”问题便逐渐形成为一种“气候”,成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国家有关部门曾经三令五申,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择校,不允许学校收取赞助费,并且要求把捐资助学同入学脱钩。但事实上,“择校生”现象并没有得到遏制,反而却有愈演愈烈之势。“烈”在何处?如果说最初学校招收择校生收取赞助费还有些遮遮掩掩的话,那么时至今日,学校招收择校生收取赞助费已丝毫没有掩饰的成分,那些老牌“名校”都提早搞起招生攻势;如果前几年在一些大城市,学校要收你3万元择校费,你会咂咂舌觉得收费太高的话,那么今天你要交3万元让孩子进了你选择的“理想学校”的话,恐怕你是受到了关照,因为3万元已成了赞助费的下限,而上限呢,6万,8万,10万……择校费一路上扬,而家长们的择校热情也丝毫不减。
对教育中的这种异常现象,多年在基础薄弱校从事管理工作的上海市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认为,认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生”现象,首先必须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脱离这个大背景,思考和解决“择校生”问题,难免要陷入“纯理想主义”之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经费不足,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各地区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都曾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和发展了一部分学校,使这些学校成为“重点校”,客观上造成这些“重点校”与其他普通学校在校舍、教育教学设施、师资、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之以前择优选拔、层层淘汰的考试制度,这些学校的生源又高出其他学校一截,由此形成校际之间发展的很不平衡。当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以后,对子女接受优良的教育就有了强烈
的需求,这就产生了社会需求与优质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刘京海校长坦言,虽然闸北八中通过实施成功教育,提高了教育质量,有了优良的社会声誉,但学校毕竟是从“薄弱”的底子上发展起来的,办学条件跟那些曾为“重点校”的学校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所以现在还是有家长不满意我们的办学条件,把孩子调出。
北京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杨东平研究员进一步分析道,造成目前我国公立中小学教育质量存在极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实行的重点学校制度。层层设置的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人为地造成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也就是家长信不过的学校。这是产生“择校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毋庸讳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生”问题,是产生在我国实行小学升初中取消考试、就近入学政策后。国家实行这项升学政策的初衷是很明确的,就是要打破学校和学生的身份界限,优化教育资源(如生源)配置,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实施素质教育,同时,要求各地要大力加强基础薄弱校建设。但是,各地在执行这一政策时,都打了很大的折扣,给“重点学校”一些优惠政策,如三好生、特长生保送制度,允许计划外招收一部分学生等。有着切身体会的校长们说,实际上,这项升学制度到地方执行起来,就成了一项很不彻底的改革,并很快就遭到了反弹,而这种反弹力首先是来自领导们,而不是普通老百姓。在学校招生过程中,领导们的“耳提面命”和“条子”逐渐多起来。普通老百姓睁眼一看,原来等待“大拨轰”的就是他们,于是他们也坐不住了。校长们觉得,既然“条子生”、“关系生”能上我学校,“票子生”为什么我不能要。就这样,校际之间的原本差距,加之各地执行政策上的不彻底性,产生“择校生”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教育专家邵宗杰同时认为,近年来,各地把一些办得比较好的公立学校改制翻牌为具有民办性质的“国有民办”学校,向学生收取高额学费,这对“择校”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校长们都看到了这种改制学校有“利”可图,所以好一些的学校的校长纷纷要求学校转制,获准了的高兴,未获准的有怨言。结果造成你转制学校可以收取高额学费,我为什么不可以收取择校费的攀比现象。这反映出政府在管理和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由于我国教育经费不足,优质教育资源缺乏,长期以来,不少地区都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建设和发展了一批重点校,人为地造成了重点校与普通校在教育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很大的差异,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再加上对学生来源实行择优选拔、优中选优的方法,使重点校的生源质量较高,从而,更加剧了校际之间的差距,使学校发展更不均衡。人为地导致了一批基础薄弱的差校。造成了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存在很大差异的现状。
二: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部分领导,由于享受着择校生现象带来的种种利益,不愿加大力度改变择校现状,甚至暗中包庇、纵容择校风,使择校之风愈演愈烈。
择校风在前几年还遮遮掩掩,这几年甚至已经进入公开化的地步。有些名校还提前展开招生攻势,明码标价收取择校费。可是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年年都要发通知:禁止收择校费。可结果如何呢?群众怨声很大的择校费照收不误。风平浪静之后,收了择校费的校长还因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加了教师的福利待遇,减轻了政府的负担立了功呢!
三:教育主管部门考核教育工作的方法不科学,没有从宏观上评价整体教育的水平 ,看教育是否得到了全面均衡的发展。而致使地方主管教育的领导大搞形象过程,集中大量的
资金和优秀师资建设一所或几所中小学校,供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显示自己在教育战线上的政绩。这样,促使校际之间差距加大,致使择校风越刮越猛。
四:各地把一些好的公立学校改制为具有民办性质的“国有民办”学校,以“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改制的名义使收高价生合法化。还有些名校把优秀师资剥离出来,用乱收的择校费、教师的集资款买地皮房产,组建挂靠名校的“民办学校”以收取高额的赞助费。而且,对学生还要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成了学校中的一个特权阶层。这对违规收取择校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校长看到了这种学校有利可图,所以,好一些学校的校长,纷纷要求学校改制,批准的高兴,未批准的有怨言。结果造成,你转制可以收取赞助费,我为什么不可以收取择校费等攀比现象,对教育秩序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引起群众的极大意见。
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忽视了基础薄弱校和普通校的建设,在资金投入、硬件设施和师资配备、培训等方面严重不足,导致了这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徘徊不前,甚至严重下降, 引起了学生和家长的不满,迫不得已择校。
六:很多家长盲目追赶“择校风”,不顾孩子的意愿和周围学校的情况,违背教育规律,甚至花巨额择校费,让孩子鞍马劳顿,到离家较远的名校上学,影响了孩子的休息与安全,助长了择校风。
有人认为,对“择校生”现象大可不必指责,因为“择校生”现象促进了学校间的竞争,带来了效率,吸引了家长把钱拿出来支持教育,弥补了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同时也满足了家长的“择校”愿望。那么,它的危害呢?
对“择校生”现象的利弊一直是众说纷纭,北京教科院副院长文喆教授认为,“择校”虽然使少数学校在师资、办学条件以及教师福利待遇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总体上是给教育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失大于得。表面上看,好像是促进了学校间的竞争,其实质上,是加剧了校际间差距的扩大。要说“竞争”,这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竞争;要说“效率”,这是不公平的效率,是损害大多数学校、学生的效率,我们能肯定这样的“竞争”和“效率”吗?当然,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加大了对基础薄弱校的投入,采取了一定措施加强基础薄弱校建设,但远赶不上“择校”热带给少数学校的利益大,我们往往只看到了显性的利益,那么,还有隐性的利益呢。最后,导致学校间在投入、生源、师资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至于说“择校”吸引了家长把钱拿出来支持教育,教育专家邵宗杰坚决反对这种说法。他说,这与硬从家长腰包里把钱掏出来没什么两样,“择校”高收费严重地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这些年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有了很大的提高,腰包里也有了些钱,但我们应该看到,大多数人是省吃俭用节省下的,以备全家人吃、穿、住、行及医疗所需,现在,为孩子上个学就都掏进去了。办教育尤其是政府办的公立学校不能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也不能老盯在家长的腰包上,更不能用“愿打愿挨”的论调做托词。更进一步地讲,“择校生”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要听任“择校生”现象发展下去,就只能是有钱、有权人的孩子受优质教育,而无钱、无权人的孩子呢?显然是不言而喻的。这是有悖于义务教育平等性、公正性原则的。刘京海校长说,对学生不公平,对教师也是不公平的,在基础薄弱校工作的教师工作条件差,工作很辛苦,但待遇远赶不上少数有“择生”条件的学校教师的待遇。
“‘择校生’问题影响了政府的威信,严重地损害了国家政策、法规的严肃性。”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校长叶翠微说。他进一步分析到,任何一项政策、一项法规是靠严格执行来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