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宁静”的语文课堂
内容摘要:当前很多公开课,总是那么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课堂上,学生们思绪飞扬、对答如流,总给人以喜悦、惊讶、赞叹;而教师也是意气风发、胸有成竹,与学生顺利交流……在这些热闹之余,不得不让人沉思:语文课总需要那样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吗?难道宁静就没有它的立足之地吗?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上适度布设静“场”,能产生为不教之教的效果。动静相宜,语文课堂也会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关键字: 静读 静听 静思 静写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催人奋发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这种情感上的“预热”是接受知识的最为有利的条件,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而在这种心理环境中的“静”则表现为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与学习无关的多余动作全部排除,学生的主动性非常强。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营造这种“静”的心理气氛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探索、接受新知识,并能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在语文课上如何达到宁静的境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静读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许多教师充分认识到读的重要性,都在努力践行“以读为本”这一教学理
念。其实阅读与朗读不是一个概念,不能画等号。它既包括书声琅琅的有声朗读,也包括潜心会文的静思默想。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默读,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中,去涵咏、品味语言文字,从而与文本产生精神的碰撞,进发智慧的火花。“学而不思则罔”,只有静静地阅读,学生的思维才更深刻、严谨,有了思维品质的阅读课堂,才具有厚度与深度。如果只停留于反反复复、花样百出的朗读阶段,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变得肤浅、浮躁。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朗读与默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阅读教学中默读的弱化甚至缺失,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阅读,就易导致语文教学的失衡。语文课堂上要给学生一个静静读书的“场”、一个静静品味的“场”。
如,特级教师张敬义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读《三顾茅庐》这一课,请大家围绕典型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当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带给我们的思考进行咬文嚼字,读书批注。
(留给学生约10分钟,让学生读书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10分钟的宁静好像让课堂显得缺少生机、冷冷清清,甚至令
人觉得了无生趣、没有看头。其实不然,如果当时你在现场,只要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你就会为张老师这样的安排拍案叫绝。你看学生或圈圈点点,或皱眉冥思,或伏案书写,或念念有词,或恍然大,或开心一笑??课堂上这样的安排,似乎没有看头,但其实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让学生有了充裕的思维、感悟的时间。
可以说,张老师安排的这种宁静其实是一种给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充分进行思维、感悟;安排的这种宁静同时又是一种信任,放手学生自主学习、自由阅读,让其产生独特的见解。 二、静听
学生只有内心受到熏陶感染,才能听得进去。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或听别人朗读,或听配乐朗诵,或听优美的轻音乐,或听同学讲故事,都是接受熏陶感染的过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只是靠教师的“满堂灌”、“满堂练”能完成的,也不只是靠外显的动态热闹能完成的。一些简约、简单的教学方法同样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撼。
对一些情感类课文,不能只以动态的方式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静静的听中进行自主体验、自我感悟。如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二泉映月》时,前后共四次引导学生听《二泉映月》。其中有一节录像课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一位著名音乐指挥家曾经说过:“这种音乐不仅要用耳朵听,更应用自己的整个心灵来听。”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班学生完全沉浸在二胡名曲的情境中)
师:你们从这世界名曲《二泉映月》中,仿佛感觉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感觉到阿炳一生苦难的生活。 生:曲子让人感觉伤感、悲哀、凄凉。
生:虽然阿炳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是我从音乐中感觉到阿炳一直在和命运进行抗争。
师:《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便能听出这么多的韵味。那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美妙的音乐呢?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生再读课文)
教学中,学生四次听《二泉映月》,充分地感受了名曲,感悟到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每次播放,全场都是一片肃静。师生还有后面听课的教师都沉浸在浓浓的教学意境中。在课堂上,学生静静地听着音乐,用心灵体验着生命意义的律动。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方式不能代替的。 三、静思
一堂好的语文课,先进教学设备的使用固然重要,但一些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