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
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
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2013北京文综,5,4分)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答案 B
2.[2010北京文综,39(3),8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8分)
答案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或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考点二 热力环流和风
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10北京文综,10,4分)该城区地表温度的( ) 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 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 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 答案 C
2.(2010北京文综,11,4分)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 ) A.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 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 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 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 A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考点一 大气受热过程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2019课标Ⅱ,6,4分)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2.(2019课标Ⅱ,7,4分)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3.(2019课标Ⅱ,8,4分)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1—3.答案 C D A
4.(2015广东文综,2,4分)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答案 D
考点二 热力环流和风
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Ⅰ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Ⅱ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图Ⅰ
图Ⅱ
1.(2019江苏单科,19,3分)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双选)( )
2.(2019江苏单科,20,3分)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Ⅱ中(双选)( ) A.①增大 B.②增大 1—2.答案 AD BC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实线为等压线)。完成下面两题。
C.③减小 D.④减小
3.(2019浙江4月选考,13,2分)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 A.动力 辐合上升 C.动力 下沉辐散 答案 B
B.热力 辐合上升 D.热力 下沉辐散
4.(2019浙江4月选考,14,2分)易形成这种大气物理状况的是( ) A.夏季白天的内陆湖面 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 答案 D
B.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 D.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乙地某次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示意图
浮尘是沙尘天气中强度最弱的一种类型,水平能见度在1~10千米之间,俗称“落黄沙”。 1.(2017天津文综,8,4分)下列描述中,不符合上图所示浮尘天气形成过程的是( ) ...A.乙地气流下沉且低空风速小 B.高层气流带来的沙尘飘落乙地 C.上升气流将乙地的沙尘扬起 D.甲地沙源地的沙尘被大风扬起 答案 C
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下图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下面两题。
2.(2015四川文综,3,4分)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 A.福建沿海
B.黄海沿岸
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 答案 D
3.(2015四川文综,4,4分)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答案 D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下面两题。
4.(2015浙江文综,9,4分)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答案 A
5.(2015浙江文综,10,4分)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答案 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