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6.精彩句段我来品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1)“总能熬过去的”的“熬”意思是_______。
A. 久煮 B. 忍受 C. 提取
(2)这段语中的“你”指的是________,“他们”指的是________。“死人”又指的是________。
(3)渔夫觉得“是个问题”,指的是什么问题? 【答案】(1)B
(2)桑娜;西蒙的孩子;西蒙 (3)孩子失去了父母,无人照顾。
【解析】【分析】(1)考查的是学生对字义的掌握,(2)说的是文中的你、他们、死人各指的是什么。(3)让学生回答渔夫指的“这个问题”是什么。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7.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__________,空气是那么_____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___,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__________,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__________。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__,就像只用__________,不用__________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既愿__________,又想坐下________________。 (1)根据课文《草原》填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________ ,空气是那么________,天空是那么__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_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________ ,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________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_ ,就像只用________ ,不用________ 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_ ,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________ ,又________ ,既愿________ ,又想坐下________ 。
(2)这段话作者是按从________到________顺序写的。这段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特点,作者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
(3)用横线画出比喻句,其中“无边的绿毯”指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________。 【答案】(1)可爱;清鲜;明朗;高歌一曲;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柔美;色渲染;线勾勒;色欲流;人惊叹;人舒服;立四望;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2)天空;地面;一碧千里;绿色渲染;翠色欲流 (3)绿色的大草原;羊群
【解析】【分析】本段写的是“我”看到了草原,感受到那里的奇丽风光。这一段可以分为草原景色和作者感受两层。写草原的景色,基本采取远望和整体感知的笔法来描述的,从天空到地面、从小丘到羊群,再到骏马和大牛,线索是先整体后局部。这一段,作者紧紧围绕“天涯碧草”这一特点展开了丰富的想像,而把这种想像准确地表达出来则是运用了非常恰当的比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鼓励学生对精彩语句进行积累。
8.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鲁迅的学习和玩耍
鲁迅小时候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的记忆力很好。人家念二三十遍才记得熟的东西,他念两三遍就能背了。他这样能背,老师就让他比别人多背一些,甚至曾经让他一本书一本书地背。他还是背出来了。当然,鲁迅读书不光凭自己的聪明伶俐,还依靠自己的勤奋。
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他怎样玩呢?第一,他喜欢种花。为了种花还专门买了一本怎样种花的书——《花镜》来看。他还专门在各种花旁边插上竹签,写明花的名称,弄得津津有味。第二,他喜欢描画。那时候没有美术课,他自己买了一些宣纸,映在绣像小说上,把书上的人物、房屋等描下来,再订成一本一本的小册子。这对他以后在南京路矿学堂学画图很有帮助。
鲁迅小时候的学习和玩耍,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而要玩得有趣有益。
(1)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三心二意——________ 津津有味——________ 聪明伶俐——________
(2)填空。 A第一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________。第二层意思是________。
B鲁迅小时候喜欢________和________。 (3)写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4)鲁迅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启示? 【答案】(1)一心一意;食不甘味;愚不可及 (2)写鲁迅的聪明伶俐;写鲁迅的勤奋;种花;描画 (3)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
(4)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而要玩得有趣有益。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反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先理解词义再写反义词。其中注意:三心二意:指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形容犹豫不决或意志不坚定。所以“三心二意”的反义词是“一
心一意”。津津有味:形容趣味浓厚或有滋味的样子。也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说得很尽兴。所以“津津有味”的反义词是“食不甘味”。聪明伶俐: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所以“聪明伶俐”的反义词是“愚不可及”。(2)考查划分层次及概括层意的能力。A细读短文第一自然段可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写鲁迅的聪明伶俐。第二层意思是写鲁迅的勤奋。B鲁迅小时候喜欢种花和描画 。(3)考查中心句。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句首:鲁迅小时候也很喜欢玩耍。(4)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回答问题。此类题只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都能从文中找到答案。读书学习就该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不动脑筋;休息玩耍,不要呆头呆脑,而要玩得有趣有益。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2)此题考查划分层次及概括层意的能力。(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4)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回答问题的能力。
9.课文在线。(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伯父逝世以后,我见到他家的女佣阿三。阿三是个工人的妻子,她丈夫失了业,她愁得两只眼睛起了蒙,看东西不清楚,模模糊糊的像隔着雾。她跟我谈起伯父生前的事情。她说:“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一点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蒙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模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给这段加个小标题:________
(3)通过这段话,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1)měng;蒙古;mēng;蒙人 ;mú;模样;mó;模糊 (2)关心女佣
(3)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蒙:měng蒙古、mēng蒙人 ;模:mú模样、mó模糊。
(2)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3)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通过这段话可知,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10.阅读课文片段二,回答问题。 片段二: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①找近义词:曲折________ 潇洒________ ②找反义词:热闹________ 飞驰________
(2)写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________,这句话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有河意味着有人家,就意味快到目的地了,可以看出作者________的心情。 (3)“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 )
A. 草原上的风大。 B. 草原很辽阔。 C. 牧民们骑马的速度快。 (4)对文中画直线的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百五十里”是虚数,表现了草原的辽阔。 B.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一百五十里”是虚数,表现了我们旅途的疲惫。 C.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一百五十里”重复了三次,表现了草原的辽阔。 D.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一百五十里”重复了三次,表现了我们旅途的疲惫。 (5)选文让我们感受到( )
A. 美丽的草原风光,草原人民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性格。 B. 美丽的草原风光,草原人民细腻优雅、含蓄内敛的性格。 C. 美丽的草原风光,草原人民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的性格。 【答案】 (1)迂回;洒脱;静寂;疾驰
(2)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河;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欣喜、激动 (3)C (4)C (5)C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4)、(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迂回、洒脱、静寂、疾驰
(2)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河;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欣喜、激动 (3)C;(4)C;(5)C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4)、(5)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他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种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树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老人种的那片林子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的,卜楼,要买汽车,要娶本村五十多岁的寡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短文中的哪些句子写出了“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2)读下列句子,完成填空。“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这些话叙述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看,这句话体现了老人的什么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