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小史
战国长城
中国的长城初修于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
早在战国时代,有20多个诸侯国修筑过长城。楚、齐、燕、魏、韩、赵、秦等国,为了互相防御在各自的边境修筑长城,这是中国修筑长城之始。
秦、赵、燕三国为了防止北方的匈奴、东胡、林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还在与之毗邻的北方修筑了长城。 秦长城
嬴政三十四年(前213年),秦朝派蒙恬北伐匈奴,把过去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一条从临洮一直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秦长城只有极少的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孟姜女的故事便来源于此。 汉长城
汉朝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汉文帝到汉宣帝,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以后的南北朝和金朝,亦有长城的修筑。 明长城
到了明朝,从洪武至万历,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成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长城。这也是现在所见到的大部份长城。 长城的建筑可以分为:城门、城楼和城墙三部份。 长城的意义
长城事实上是中原的农耕文化与北方的以匈奴为代表的游牧文化的一条自然的分界线,也是一条政治人文的分界线。因为长城两侧的生产、生活方式绝然不一样,文化也就很不一样。 从战略上看,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进攻的前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