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必会读图说史题与材料解析题
1.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人首马身纹裤 图二 汉倭奴国王金印
图一:人首马身纹裤,新疆汉墓出土,只剩一条裤腿。图案中人首是西方人形象和希腊艺术风格,马身则是中国画法。
图二:汉倭奴国王金印。汉武帝时,日本百余个国家中,有30多国与中国有往来。东汉初年,日本倭奴国派使节来到中国,光武帝热情的接待了他,并赐给“汉倭奴国王”金印。这枚金印发掘于日本福冈县志贺岛。
(1)以上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取哪些方面的历史信息点?(写出三点即可,3分)
图案、出土地点、绘画风格(以上答案最多可以写两个),交往国家、朝代、交往物品(以上答案至少写一个)
(2)上述图片及文字介绍说明了什么?(2分) 我国在汉代时的对外交往情况。(或汉朝与外国进行友好交往。)
(3)上述三幅图片属于历史材料类别中的哪一类?(A)(1分)A.第一手资料 B.第二手资料 2.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蔡伦及造纸术 图二:祖冲之及圆周率
图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纸的质量大大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图二:公元5世纪,祖冲之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成就,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圆周率用他的名字命名为“祖冲之圆周率”,简称“祖率”。 (1)从以上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获得了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3分) 发明成果、发明国家(或发明朝代)、改进者、制作原料、发明影响、发明地位 (2)根据以上图片和解说文字,你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2分)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1
材料二: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材料三: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黄河、汴河分治而叉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具体方针是“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这次治河使黄河安流将近800年。汉武帝曾多次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还对黄河进行治理。有一年,汉武帝征调数万人堵塞黄河决口,并亲临现场,命令随从广元自将军以下都要背负薪柴参加堵口,终于成功堵住决口,止住水患。
材料四: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
材料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1)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秦王朝采取的重大措施有哪些?(3分) 图一:开创中央集权制;图二:统一文字;图三:统一货币
(2)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2分) 诸侯王和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 实行“推恩令”
(3)材料三反映的是汉朝农业发展在哪方面的表现?(1分) 兴修水利
(4)材料四中的历史事件被称为什么?(1分) 焚书坑儒
(5)根据材料五,汉武帝采取该措施的目的是什么?(2分) 加强中央集权(或巩固大一统)
(6)材料四、五中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2分) 秦始皇:压制;汉武帝:扶持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灭亡后)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
材料二:当时的江南地区,不像北方那样战乱不休,社会比较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改进。南方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江南水路发达,船只是发展河海交通贸易和建设水军所必须。孙吴的船舰大者可乘数百人,小者亦能载马80匹。孙吴亡时,西晋所接收的船舰尚在5000艘以上。南朝也十分重视造船,刘宋荆州就能造出上千艘的战船。船速明显加快,尤其是祖冲之发明千里船能日行百余里。民间也有不少私人营造的大船。 ——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材料三:??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材料四: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以上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西晋后期人口南迁的原因是什么?(2分)躲避战乱
(2)材料二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手工业中哪一行业的发达?(1分)造船业 (3)根据材料一、二,请你归纳出一个学习主题。(2分)江南地区的开发 (4)材料三中的改革指的是哪一事件?(1分)孝文帝改革
(5)根据材料四,少数民族与汉族民族交融的方式体现出在哪些方面?(答出两点即可,2分) 生产、生活(或经济、政治制度)
2
5.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全形卜甲 图二 牛骨刻辞 图三 大盂鼎铭文
图一、图二: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共出土刻有文字的甲骨约15万片,已发现单字约四五千个,其中能识读的近2000字。它以象形为主,但假借、指事、会意、转注、形声等造字方法也已具备。甲骨文除了记载了占卜吉凶外,还涉及到商王朝祭祀、征伐、狩猎、天文历法、医药卫生等多方面的情况,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图三:商周时期,一些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由于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叫做金文。金文因常常铸刻在钟或鼎上,故又叫做钟鼎文。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字体与甲骨文相近,但比甲骨文规范,字形也比甲骨文圆润美观。大盂鼎出土于陕西岐山县,是西周早期最大的铜器。上面铸有周康王册命贵族盂并赐给他臣民和奴隶的铭文。
(1)以上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点?(写出三点即可,3分)
文字载体、文字数量、文字名称、造字方法、记载内容、字体、文字形状、朝代(或历史时期) (2)通过上述考古发现及图文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商周时期哪些方面的情况?(写出三点即可,3分)
祭祀、征伐、狩猎、天文历法、医药卫生、政治制度
2.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帛书《老子》 图二 《论语》书影 图三 《韩非子》书影 图一: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图二:《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
图三:《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以上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点?(写出三点即可,3分) 著作名称、作者(思想家)、著作内容、著作地位、思想学派、思想核心(或政治主张) (2)通过上述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2分)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著作及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或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3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部分) ① 商 ② 东周 秦 春秋 ③ 材料二 西周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实行以周王室为中心,将王族、功臣以及旧贵族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先后分封的有卫、齐、鲁、晋、宋、燕等几十个诸侯国。据记载,在西周初年就有800个诸侯国。 ——选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弱,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大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支配别国的权力,展开了争霸战争,胜利者成为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被称为春秋五霸。春秋时期诸侯国也在减少,在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注:春秋五霸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选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四 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这七个国家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著名的战役有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①②③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3分) ①夏②西周③战国
(2)材料二描述的是西周实行哪种政治制度?(1分)写出西周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2分) 分封制 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春秋时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1分) 诸侯争霸
(4)根据材料四,春秋时期称霸的诸侯国在战国仍然强大的有哪几个?(写出两个即可,2分)从西周开始,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说明了什么?(2分)
齐、楚、秦(写出两个即可) 争霸战争虽然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各国都拥有雄厚的武装力量,秦楚两国各有步兵百余万,战车千乘,骑万匹,就连兵力最弱的韩国也有步兵30万。一次战役,常常动用兵力数十万。战国时期的作战方式也由春秋的一天决胜负的车战改为了野战和包围战,战争时间可谓“旷日持久”,有时长达三五年。
材料二 春秋以前,土地归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私人开垦的田地越来越多,一些私田主将土地出租给耕作者,收取地租。这样,就产生了地主和农民两个新兴阶级。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逐渐强大,他们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并废除贵族的特权。各诸侯国为顺应新的形势, 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相继变法。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努力种田织布的,可免除徭役;在战争中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封爵、授田、赐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战国时期战争具有什么特点?(写出两点即可,2分) 兵力多、持续时间长、交战区域广、战争规模大
(2)根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各诸侯国相继变法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2分)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新兴地主阶级的实力逐渐强大、地主阶级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各诸侯国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写出两点即可)
(3)材料三是我国古代哪一改革的措施?(1分)该改革发生在哪一诸侯国?(1分)你认为这一项措施对该国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2分) 商鞅变法 秦国 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军队战斗力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