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生物的新陈代
Ⅰ植物代谢部分:酶与ATP、光合作用、水分代谢、矿质营养、生物固氮
2.1酶的分类
单纯酶
蛋白质类酶
(蛋白质本质)
仅含蛋白质 如胃蛋白质酶
蛋白质
复合酶
离子
唾液淀粉酶含Cl-
细胞色素氧化酶含Cu2+ 分解葡萄糖的酶含Mg2+
辅酶
NADP(辅酶Ⅱ) B族维生素
生物素(羧化酶的辅酶)
酶
(核酸本质)
辅助因子 有机物
存在于低等生物中,将RNA自我催化。对生命起源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RNA 端粒酶含RNA
RNA类酶
2.2酶促反应序列及其意义
酶促反应序列 生物体内的酶促反应可以顺序连接起来,即第一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二个反应的底物,第二个反应的产物是第三个反应的底物,以此类推,所形成的反应链叫酶促反应序列。如
A B C D 终产物 …… 酶1 酶2 酶3 酶4 酶n
意义 各种反应序列形成细胞的代谢网络,使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沿着特定路线有序进行,确定了代谢的方向。
2.3生物体内ATP的来源
ATP来源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 化能合成作用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其它高能化合物转化 (如磷酸肌酸转化) 酶 C~P(磷酸肌酸)+ADP——→C(肌酸)+ATP 反应式 ADP+Pi+能量——→ATP 酶
第6页
2.4生物体内ATP的去向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细胞分裂 矿质元素吸收 新物质合成 植株的生长 神经传导和生物电 肌肉收缩 吸收和分泌 合成代谢 生物发光
暗反应 叶绿体基质 活跃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CO2+NADPH+ATP———→ (CH2O)+ADP+Pi+NADP++H2O CO2、ATP、NADPH (CH2O)、ADP、Pi、NADP+ 、H2O 不需光 酶促反应(慢) 植物
酶
ATP ——→ADP+Pi+ 能量
动物
2.6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
比较项目 反应场所 能量变化 物质变化 叶绿体基粒 光能——→电能 电能——→活跃化学能 H2O——→[H]+O2 NADP+ + H+ + 2e ——→NADPH ATP+Pi——→ATP H2O、ADP、Pi、NADP+ O2、ATP、NADPH 需光 光化学反应(快) 光反应 反应物 反应产物 反应条件 反应性质 反应时间 有光时(自然状态下,无光反应产物暗反应也不能进行) 2.7 C3植物和C4植物光合作用的比较
光反应 暗反应 CO2固定 C3植物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粒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质 仅有C3途径 C4植物 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基粒 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基质 C4途径—→C3途径 2.8 C4植物与C3植物的鉴别方法
方法 生理学方法 原 理 在强光照、干旱、高温、低CO2时,C4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C3植物不能。 条件和过程 现象和指标 结 论 生长状况: 正常生长 或 密闭、强光照、干旱、枯萎死亡 高温 过叶脉横切,装片 维管束鞘的结构差异 叶片脱绿→加碘→①是否有两圈花细胞围成环状结构 ②鞘细胞是否含叶绿体 出现蓝色: ①蓝色出现在维管正常生长:C4植物 枯萎死亡:C3植物 形态学方法 是:C4植物 否:C3植物 出现①现象时: C4植物 化学①合成淀粉的场所方法 不同
第7页
②酒精溶解叶绿素 ③淀粉遇面碘变蓝 过叶脉横切→制片→观察 束鞘细胞 ②蓝色出现在叶肉细胞 出现②现象时: C3植物 2.9 C4植物中C4途径与C3途径的关系
草酰乙酸(C4) NADPH PEP羧化酶 CO2 AMP 苹果酸C4 NADP+ 苹果酸C4 NADP+ NADPH
ATP 丙酮酸C3 叶肉细胞
丙酮酸C3 CO2 C5 维管束鞘细胞
暗反应 磷酸烯醇式 丙酮酸(C3) (CH2O) 2.10 C4植物比C3植物光合作用强的原因
C3植物 C4植物 发育良好,花环型,叶绿体大。 暗反应在此进行。有利于产物运输,光合效率高。 两种酶均有。 PEP羧化酶与CO2亲和力大,利用低CO2能力强。 结构原因: 以育不良,无花环型结构,无维管束鞘细胞的结构 叶绿体。 光合作用在叶肉细胞进行,淀粉积累,影响光合效率。 生理原因: PEP羧化酶 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只有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磷酸核酮糖羧化酶与CO2亲和力弱,不能利用低CO2。
2.11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的关系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 光能利用率 = 概念 光合作用效率 = 照在该地面的总的光能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 光合作用吸收的光能 照在地面上的总能 量中被转移的能量 参与光合作用的能 量中被转移的能量 去向 热能损失
光能损失→荧光、磷光
光能→电能→化学能(贮存)
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关系 提高光能利用率 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第8页 控制光照强弱 二氧化碳供应 必需矿质元素供应
2.12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与提高光能利用率的关系
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增加光合作用面积 提高复种指数:改一年一季为一年多季 合理密植
套种(不同时播种)、间作(同时播种) 因地制宜:阳生植物种阳地
阴生植物种阴地
光质影响:蓝紫光照,蛋白质和脂类多 红光照,糖类增多
通风透光,增施农家肥;人工增CO2(温室) N:
ATP、NADP+的成分 P:
K:糖类的合成和运输 Mg:叶绿素的成分
提高光能利用率温度 控制光照强弱 光
增加二氧化碳供应 CO2 必需矿质元素供应 矿物质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2.14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2.14.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
水分 的 吸收
液泡尚未形成或消失 通过亲水物质的亲水性吸水 吸水原理 主要由成熟细胞的中央液泡构成渗透系统 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隔着半透膜的两种溶液构成的体系 ①具有半透膜 ②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14.2扩散作用与渗透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扩散作用
水 吸胀吸水 渗透系统 渗透吸水 发生条件 渗透压 溶液与纯水达平衡时,溶液一方所承受的外压差。 原生质层 两个系统 植物细胞构 成渗透系统 由细胞膜、液泡膜、两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 看作一层半透膜(本质是选择透过性) ①植物细胞与土壤溶液之间构成 ②每两个植物细胞之间构成
物质由相对多(密度高)的地方向相对少(密度低)的地方运动的过程,叫扩散
联系 区别 物质由高到低的移动方式,利用物质本身的属性,不需要能量 特指溶剂分子(如水、酒精等)的扩散,需特定的条件 第9页
渗透作用 溶剂分子的扩散叫渗透,具备一定条件才能发生
2.14.3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 性质 状态 材料 物质运 动方向 功能 共同点 半透膜 小分子、离子能透过,大分子不能透过 半透性(存在微孔,取决于孔的大小) 活或死 合成材料或生物材料 不由膜决定,取决于物质密度 渗透作用 选择透过性膜 水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其它小分子可以通过,大分子和颗粒不能通过 选择透过性(生物分子组成,取决于脂质、蛋白质和ATP) 活 生物膜(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膜) 水和亲脂小分子:不由膜决定,取决于物质密度 离子和其它小分子:膜上载体(蛋白质)决定 渗透作用和其它更多的生命活动功能 水自由通过,大分子和颗粒都不能通过 2.14.4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方向 水分的运输 导管运输 动力 根压 导致吐水现象 向上:根—→茎—→叶 蒸腾作用 产生蒸腾拉力
2.17生物固氮
概 念 将 大气 氮 还 原成 的 过程
固氮过程 固氮酶 N2+e+H++ATP————→NH3+ADP+Pi (选学) 生物固氮 种 固氮原因及条件 类 共生固氮类 自生固氮类 代谢类型 同 化 异 化 常见类型 在生态系统 中的作用 意义①为绿色植物提供氮素营养②对自然界氮循环有重要作用固氮微生物的种类固氮基因( 固氮酶)与豆科植物共生时 异养 需氧 根瘤菌(6种) 消费者 (大豆、菜豆、(取食于活的豌豆、苜蓿、羽生物体) 扇豆、三叶草) 固氮蓝藻 (念珠藻) 圆褐固氮菌 黄色分支杆菌 生产者 分解者 (腐生生活) 自养 独立生活 异养 (N2)NH3 注意:不同的根瘤菌具有共生专一性。如蚕豆根瘤菌与蚕豆、
豌豆、豇豆共生;大豆根瘤菌只能与大豆共生。
第10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