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0改变生物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
因 素 主要因素 突变、选择(包括自然选择、性选择和人工选择)、遗传漂变、迁移 自然选择
5.6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生物进化的一个基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1、突变和基因重组
2、自然选择 3、隔离 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 6.2生物种间关系比较
种间关系 个体数 相互作用 A B 时间 能量关系 特点 事例 互利共生 A B 地衣 共同生活,彼此有利。大豆与根瘤菌 离开后彼此或一方不白蚁与鞭毛虫 能生存。 蚂蚁与蚜虫 共同生活,一方有利,一方有害。 离开后寄生生物不能生存。 生活环境相同。 大多数情况下,和平共处,形成各自的生态位(生态灶)。 如果两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重叠,会导致一种生存一种死亡(上图)。 蛔虫与人 噬菌体与细菌 虱子与人 菟丝子与大豆 个体数 A B 时间 A B B A 寄生 A B 时间 A B 时间 A C B A 个体数 竞争 个体数 牛与羊 庄稼与杂草 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 个体数 B A A 时间 B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猫与老鼠 物为食。数量消长上牛与草 呈现“跟随”现象。 狼与羊 其他关系 共栖(寄居蟹与海癸) 抑制(青霉菌与细菌) 第36页 传播(蜜蜂传粉) 腐生(分解者与死亡生物为食)
6.4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种群增长规律 Nt?N0?t 特点:年增长率不变
J型增长 事例:新引进的生物的早期增长接近“J”增长(我国环颈雉刚引入美国时)
S型增长 K 特点:①增长率不断变化 K②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 2③种群数量为K时,增长率为0 J型增长与S增长的关系 时间 环境阻力 时间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 迁出 时间 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凡是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包括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和人为因素。
①有利于野生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 ②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依据 种群数量 6.7生态系统的成分
成分 非生物 成 分 非生物的物质 和 能 量 生产者 生物成分 消费者 分解者 构成 光、热、水、土、气 作用(主要生理过程)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营养方式 自养型 种群数量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化能合成细菌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腐生微生物、蛔虫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种群增长率 异养型 6.9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概念
在生态系统中,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广大的空间:全球(生物圈)
特点 漫长的时间:经历地质过程
第37页
水酶色核透 (水煤色黑透) 碳循环
大气CO2库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生产者 燃烧 捕食 消费者 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 化石燃料 硫循环
分解者 氮循环 大气氮库(N2) N2 大气固氮 工业固氮 生物固氮 反硝化细菌 尿素 氮素化肥 尿素 氮盐 NO3- 脲酶 NH3- 硝化细菌 脲酶 消费者 分解者 捕食 NO2-、NO3- 遗体 生产者 大气中SO2 吸收 降 水 吸 收 生产者 捕食 消费者 燃 烧 燃 烧 分 解 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 土壤或水中的SO42- 分解者 化石燃料 火山爆发 第38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