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布拖县文化体育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9 18:30:3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吉留秀位于县境东南方向,为布拖、宁南、普格三县交界处,北接乌科梁子,主峰许午梅,海拔3774米,面积为44平方公里。该山脉山陡峻,沟深谷狭,有成片针、阔叶混生林,主要是杉木、桦木、松等杂木林。药材有贝母、党参、天麻、续断、黄连等。野生动物有熊、野牛、野猪、岩羊、猴、獐子、豹等,林区边缘有广阔的天然牧场。 (4)乌科高原万亩索玛花

乌科梁子位于县境西部,主峰泽克木土坡3832米。山顶地势平缓,水草丰茂,是县内最大的天然牧场,有大片的索玛花林。每到五月,满山遍野的索玛花盛开,在明媚的阳光下,蜜蜂嗡吟,彩蝶飞舞,花香扑鼻,蔚为壮观,令人陶醉。走进万亩索玛花林欣赏繁花似锦的各色索玛花,领略乌科高原风光;在高原进行野餐活动,品尝彝家美食,观看索玛花节,阿都山歌对唱赛、阿都服饰、银饰表演,朵洛荷表演,黄伞表演等活动。

3、修复彝族古建筑群旅游观光项目规划 (1)彝族古建筑群文物保护点概况

布拖是保持彝族古文化最好的一个县,是阿都文化的中心点,是凉山彝族文化的腹心。布拖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彝族古建筑风格,其中以拖觉镇、石咀点老吉35户,亚河村40户,乐安乡洛思村50户,伟只堡村50户最为典型,这四个点的彝族古建筑已于1996年均列为乡级文物。

彝族古建筑为土木结构,房周围筑有围墙,墙外栽有将来为儿子建房或改造旧房的树木,还有花椒树和竹子等,正房门前有一块沤肥坝,正房面积在70平方米左右不等,其建筑结构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而定形。墙体用土夯成,梁上盖瓦板,俗称瓦板房。瓦板由木条和海碗口大小的石头压住,以防止刮风时被掀开,屋檐由13到15根碗口粗的垂柱和三根穿枋连成,并雕刻有

9

水波、日、月、星、辰、火、牲畜、家禽、飞鸟、走兽、花草、树、人等图案,并以土漆绘制而成,色彩以黑、黄、红为主,每隔一根垂柱,就有一根顶柱顶着垂柱。进门的左边由木栅栏隔为畜圈,圈边有一付石磨,用于加工荞子、包谷、燕麦,石磨上方有1至3个站柜,储存粮食。进门右上方安设火塘(三锅庄),供煮饭和取暖、会客。火塘上方是贵客的座位,对着门的那方是主人家的座位,下方为妇女儿童的座位。靠火塘右上角用竹笆将主客座位区分,竹笆里边设有神龛,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地方,外人不得擅动。进门右边靠墙放臵水缸、碗橱(架)、锅、飘、马勺等,里边再放个用于装衣物的柜子,再往里就是妇女的床位。楼上分为两部分,靠门口部分是男主人和接待男宾客的住处,靠人居住的一边堆放洋芋和粮食等杂物,门口上方堆放用来过冬的畜草,火塘上方装薪柴。楼板是由竹条做的,上楼有梯子,彝族有女人不得在外人面前上楼习俗。整幢房子不开窗户,光线全靠从门和屋顶的瓦板缝中透进,所以外人白天进入房屋也需过一会儿才能适应,整个建筑不用一根钉子,一根铁丝。其建筑古朴,雕纹朴实而大方。另外每个点都有旧时冤家械斗时留下的二至三层的碉楼,碉楼的每一层四周都有枪眼,枪眼有平视的,有向左、右、下视的,墙体比一般住房的要厚,夯得更实。其建筑风格和住房建筑相似,面积小,但高度比住房高出一倍以上。古时由于冤家械斗频繁,随时都可能有入侵者,男人们就常住在碉楼,以便放哨和备战。碉楼历经六七代人而依然矗立于彝寨,是彝族古建筑中最具文物价值的一种。

(2)实施维修和修复彝族阿都古建筑群文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四个彝族阿都古建筑群文物点是至今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为久远的彝族古建筑群文物,蕴含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不仅具

10

有较高的学术和历史研究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旅游功能优势,是集文化旅游功能和历史研究价值为一体的极其珍贵的民族文物,是研究彝族阿都古建筑的活体。但由于历时已久,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和腐化,屋面破旧,部分墙体裂缝,刻有精美雕饰的垂柱有的已霉烂,因我县是国定贫困县,财政无力承担这笔维修经费。但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修缮,这四个彝族古建筑群文物将遭受严重损毁而消失,因此,维修和修复这四个彝族阿都古建筑群是抢救民族文物重要工作,具有强烈的紧迫性。

(3)修复规模和所需经费预算

拟维修四个彝族古建筑群文物点175座房屋,一是加固墙体150座,2240平方米,需资金39.8万元;二是加固和维修地基面积165座,共973平方米,需资金16.6万元;三是修复古建筑物上已损毁的雕刻艺术品135处和更换霉烂的材料,需资金25万元,共需投入81.4万元。其中立项争取中央补助71.4万元,地方财政补贴10万元。计划于2007年组织实施。 (三)新建阿都文化风情园建设

布拖是至今保留彝族古老传统文化最好的一个县,彝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是彝族哲理诗《玛木特依》的发祥地,是“阿都文化”的核心地,是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的发源地,是彝族“火把文化之乡”,素有 “火把圣地”、“阿都山歌之乡”、“银饰之乡”、“阿都服饰之乡”的美称。

彝族是火的民族。他们视火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物,对火的崇拜具有全民共性认识,在彝族人们心目中,火具有净化和圣洁功能,一切不平等、不公平、不公正的丑恶现象都在火中消失。布拖彝族阿都火把节反映了社会美的本质,传统火把节,充分展示布拖彝族人民内心的喜悦和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11

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传统文艺门类繁多,内容丰富多彩,创造了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在诸多文化遗产中民间口承文化和音乐素材十分丰富,特别是最具彝族阿都特色的传统文艺口弦、山歌、朵洛荷对研究彝族历史和民间音乐具有较高的价值。

在“十二五”期间,新建一座阿都文化风情园,集民族特色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综合场所,把我县的火把文化、非遗产品、朵洛荷歌舞展示给游客,让游客在文化旅游活动中“游览一个民族村寨,观赏一台民族歌舞,品尝一顿民族风味的美餐,购买一件民族商品,过上一次民族节日”。计划用地1万平方米,修建综合大楼、停车场、绿化带、员工生活区等预计投入资金2000万元。

布拖县文化体育旅游局 二0一0年四月十日

12

布拖县文化体育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uvti4kcxi5kaxd90san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