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20届九年级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
1. (2分)下面对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课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 .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安陵君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 . 课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 . 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2. (2分)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个神通广大的人物,关于他的故事有三打白骨精、大闹天宫等。 B . 《伊索寓言》里面有许多给人启迪的小故事,如龟兔赛跑、拔苗助长等。 C . 《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先生创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 D . 《繁星》和《春水》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创作的两部诗集。
二、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3.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期日中 期:________ ②尊君在不 不:________ ③待君久不至,已去 去:________ ④下车引之 引:________
第 1 页 共 11 页
⑤元方入门不顾 顾: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你觉得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做简要分析。 (4)从本文中,你得到了那些启示?
三、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4. (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和他的花圃 亦夫
父亲是个中学教师,而母亲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在我们的记忆中,父亲总是穿着古板的制服,推着他那辆擦得锃亮如新的旧自行车,在灰头土脸的乡亲们的问候声中,神情威严地穿过两排泥屋夹成的乡街。
父亲的古板和威严确立他在家中至尊地位的同时,也使我们和他变得疏远。那时,我们弟兄三人最惧怕的就是学校的假期。休假在家的父亲使小院中的一切活动充满秩序,而这种秩序时刻令人感到窒息。
父亲结束了他三十余年教龄回到乡村的时候,我们都已在遥远的城市中安家立业。空荡荡的小院中只剩下了年迈的母亲和分给她的一亩薄田。而父亲带回来的,也只有几箱旧书和一床用了多年的铺盖。
少年的记忆使我们对卸下重任的父亲充满信心,我们相信他足以将退休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足以在乡村中维持以往的尊严。但事实很快证明,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推测。
那一年我出差之后回老家休假,父亲忧心忡忡地说:“咱家那亩地恰在瓜区,四周皆瓜,咱们要是种庄稼会显得很不合群。”我劝他不要想得太多,但父亲却在尝试与人换地未果后,毅然决定自己也要栽种西瓜。随后父亲上集市选种、买书学习,忙碌了一番,地里的瓜秧果然也出了苗。待我走时,田里的瓜蔓已铺满一片,头茬瓜长得已有拳头大小。临行前两三天,父亲说:“咱今日去搭瓜庵吧,你走后我就住在地里。”我大惑不解,待瓜熟防贼尚要一个多月,何必自找罪受。但后来猜测父亲作为教书人,或许喜欢那种归隐的情调,便顺从了他的做法。
后来的事是母亲告诉我们的。那年父亲的瓜秧比谁家的都茂盛,但瓜熟时节却没能收获一个熟瓜。父亲在孤零零的棚庵里苦守的所得,只是一堆后来被人割去沤肥的秧蔓。尽管父亲有不菲的退休金,尽管乡邻们对此事的谈笑
第 2 页 共 11 页
充满善意,但这件事仍极大地刺伤了父亲。
那段日子父亲变得孩子般孤独与忧伤,这种忧伤使我们在感到可笑与不可理喻的同时,也对父亲有了真正的理解。
在规劝和央告了多少次后,父亲和母亲终于同意以自食其力者的身份,去哥所在城市的加工厂里做看门人了。 看门人的职责是父亲自己定的,其中包括毫无必要的“绿化环境、每日早晚清扫院子两遍、工作时间严禁与亲友谈话”之类的条款,这使得身为企业主的哥哭笑不得。在父亲几次认真的书面报告之后,哥在并不宽敞的小院中为父亲腾出了一块花圃。父亲在下班后辛勤地劳作其中,这不仅常常使他累得腰酸背痛,也给本来就多病的母亲添了许多需要清洗的衣物。
北方的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终日照射着这座城市楼群间孤零零的小院。父亲晚饭后总是搬把竹椅坐在花圃旁读书。父亲患有眼疾,傍晚的光线暗弱昏黑。但哥没有劝阻父亲,他知道读书只是父亲一个稚气的借口,他所守候的是至今仍埋在泥土里的花籽。
群花终于如期地开放了。尽管那全然是些随处可见的平常花草,可父亲却特意用哥的手提电话给远在另外城市的我和小弟打来了电话,不厌其烦地描绘每种花的形状和颜色,并兴奋地说他明年将再另辟新圃,栽种蔬菜甚至瓜果。
我在电话里听见了父亲身旁的哥的笑声。哥的笑声使我胸中涌动着一种久违的亲情,使少年时代的许多无聊的琐事,温暖地闪亮在记忆之中。
那些对任何人都无足轻重的花草,因为父亲而异常美丽地开放在我们的生活中。 (1)文章围绕父亲写了哪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①父亲退休回到乡村,________; ②父亲在哥的企业做看门人,________。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北方的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终日照射着这座城市楼群间孤零零的小院。(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可父亲却特意用哥的手提电话给远在另外城市的我和小弟打来了电话,不厌其烦地描绘每种花的形状和颜色。(划线词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3)文章开头两段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同学们有不同看法,请对此进行探究,并完成下列对话。
第 3 页 共 11 页
:文章主要写父亲退休后的生活,以第三段开头,直入主题,更加干净利落。
:开头两段刻画出一个朴素而严肃的乡村中学教师形象,丰富了“父亲”这个人物。
:文章是个整体,我认为________。
(4)文章结尾语带双关,意蕴丰富,谈谈你的解读。 5. (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蛟龙探海
1869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卢勒·凡尔纳发表了一部颇有悬念的小说,名字叫《海底两万里》,小说中在海底航行的“鹦鹉螺”号激发了人们对于海底世界的无限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探索深海世界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2012年6月,我国已自行研制成功了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它的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最新卫星测量结果表明,全球海洋平均深度为3682.2米。这意味着“蛟龙号”目前已能突破全球海洋平均深度,在全球海洋深处随处游荡,但一些实际的限制因素不能因此被忽略,深海中没有氧气,没有阳光,非常寒冷,而且深度越深、压力越大,人类探索这样一个深不可测的世界,又需要怎样深不可测的技术?
深海探测要克服许多“困难”,最基本的是要克服海水压力。在潜至海底3759米要承受的压力相当于1平方米的面积要承受3700吨的重量。打个比方,如果深潜器出现芝麻粒大小的孔,挤射进来的海水就会像切割刀一样,气压这么大,对其密封性就要求很高。但是,“蛟龙号”在设计时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外壳极厚,由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制造,在7000米的深海能承受700个大气压。
深海漆黑一片,“蛟龙”必须保持与母船通讯才能安全下潜。在深海中,水声通信是远距离数据传输的唯一方法。但其传递速度只有每秒l500米,而陆地上的无线电通讯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我国研究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解决了联络问题,做到了在深海可以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在海底作业还必须针对目标具有稳定的悬浮定位能力。蛟龙号的浮力材料采用了一种玻璃微珠聚合物,实现了完全依靠自身重量的无动力下潜、上浮,潜水器从海面下潜至7000米深度约5小时,整个作业时长可达2小时,这为该潜水器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另外,它还具有完备的生命保障系统,蛟龙的外形像一颗胶囊药丸,里面的钛合金载人球壳是深潜器最特殊和重要的部分,能容纳3个人承载700个大气压的压力,实现了与航天相同的生命支持系统。
正像进入太空离不开航天器一样,开发利用深海则离不开深海装载设备。拥有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和具备精细的深海作业能力,科学家可以直接参与到深海前沿科学研究。
第 4 页 共 11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