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既要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又要反对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也要反对动物中心主义。要坚持以人为主体。因为人类保护环境,是指人所居住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人类,也就没有环境,也就无所谓可否持续发展。从古代到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一系列严紧和变化:远古时期的狩猎时代,人们称之为狩猎文明;随后人类开始耕种土地,以此为生,人们称之为农业文明;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人们称之为工业文明。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只要社会能保持资源、经济、社会同环境的协调,。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就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全面发展要求在生产时,要把生产成本同其造成的环境后果同时加以考虑;在经济上,把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对于社会状况的考察则要求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法规、道德、文化程度等方面来加以衡量。而可持续发展所体现的全面发展正是人的本质的体现,是人类发展到具有高度文明的一种体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要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是人类进步的表现,是人向自由的又一次迈进。人的发展包括认得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 思考题:
1、如何认识消除腐败与坚持党的领导的辩证关系? 2、怎样正确认识失业现象,并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4、为什么坚持和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理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骤与战略重点。 重点问题: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难点问题:速度、比例和效益的关系。 一、 “三步走”发展战略
(一)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1、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的较长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它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和战略方针等内容。
17
2、制定正确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1)它是实现经济跳跃式发展的首要条件 2)它是关系全局的行动纲领
3)它是动员和指导人民群众奋进的目标和道路 (二) “三步走”发展战略
1、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内容
1)“老三步”:第一步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GNP由250美元增至500美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均GNP由500美元增至1000美元,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本世纪中叶,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新三步”:第一步是在本世纪头十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2000年再翻一番,由一万亿美元到二万亿美元,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宽裕;第二步是到本世纪二十年代,GDP再翻一番,达四万亿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三步是??(同上) 2、 “三步走”发展战略特点 1)既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2)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3)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举措 (一)按经济规律办事
1、坚持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
速度是前提、比例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效益是中心。 2、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加强水利、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
1、邓小平在80年代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时机成熟; 2)意义重大。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8
1、科教兴国战略定义:
它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时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两层含义:一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以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为突破口,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二是坚持以教育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口优势,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即要考虑当前发展发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三、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和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
1、 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投资量、劳动量、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生产率,其关键因素是提高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资源条件、制度条件,而核心是制度条件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加速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利用市场机制来推动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即低投入,高产出。 3.技术进步及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
一是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增长是以技术进步为前提和基础的,否则实现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增加投资,而这种单纯依靠投资的增加来实现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是不可取的。
二是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分为两个方面:从企业来看,它必须具有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从新技术创造者来看,必须将科技成果转化成商品。由此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过去长期是粗放型的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
2、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前提,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立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依靠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五.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及调整的实质
1、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就是要求社会生产各部门保持一定比例,也就是社会劳动的投入要符合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和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归根结底要符合社会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
2、是衡量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教材中讲了六个具体标准。这些标准归结起来就是是否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要求,归根结底,就是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
3、是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所研究的与教材第一章中的社会大生产基本规律内容和要求。
4、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的努力只能大体做到按比例地分配社会劳动,而不可能绝对做到,这是因为社会经济运行是一个复杂多变并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就是做到大体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也是要人
19
们不断付出艰苦的努力。
六、我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量度一国经济增长的统计指标,现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量度经济增长快速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 4、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必要性在于:
首先,现在我国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国民生产总植的总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其次,我过人民现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质量比较差。最后,我国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就业问题都要求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
5、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可能性在于:经济增长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是资源条件,二是制度条件。就我国资源条件而言,虽然自然资源相对不足,但广阔的国土毕竟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数量庞大的可利用的资源,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就制度条件而言,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这为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根本性条件。 七、经济效益与经济速度之间的关系
(1)、经济效益的含义:经济效益就是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或者说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较。
(2)、经济效益和经济速度之间的关系
(3)、经济效益与经济速度两者之间的一致性:符合实际的经济增长速度本身就标志着良好的经济效益,而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必然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4)、经济效益与经济速度两者之间的不一致性:经济效益要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成果之间的比较,所体现的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经济增长速度是同一指标(产值或产量)在动态上的比较,所体现的是产值或产量的增长率。如果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而资金占用多、消耗大,速度越快效益越低。如果产品不符合社会需要,速度越快,生产的产品越多,产品积压效益越低。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纺型转变为集约型的必要性
(1)粗放性经济增长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集约性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 ,其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2)转变的必要性。
(3)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同该国家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技术条件相联系的。
(4)在不发达阶段,工业基础比较落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经济增长一粗放型为主是难以避免的。
(5)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我过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性向集约性转变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因为: 第一,
经济增长需要有各种资源的供给,但一定时期资源是有限的,那些非再生性资源随着消耗而
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