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校园书店的潜力在哪里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9 19:18:17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书店与校园文化的契合

在各大高校周围,几乎都聚集了一批图书专业与综合类零售店。这些书店从各类图书的销售入手,本着主要为高校师生服务的目的,构成了重要的校园文化服务环节,它们和餐厅、娱乐厅及其他文化活动中心一起,直接反映并塑造着高校的基本文化面貌。

大学书店由于聚集在各大高校周围,往往能够对高校师生的文化生活与文化消费状态进行准确快捷的把握。而且,他们中的有些经营者本身就与高校群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样,更容易从师生的角度来思考图书,做到与校园文化氛围的融合。为了解高校师生这一特殊文化群的消费倾向,笔者走访了武汉大学周围二十多个大小书店,得出了近年来高校群体图书消费的文化深层次原因。

一、教材与教辅类图书常盛长销——学习型文化是主流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其教育的功能尤为突出;对教材与教辅的关注表现出对学者研究成果及其学术价值的一种肯定;书店对于教材的选定应依据编撰者的学科水准和影响来确定

高校文化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带有强烈的教育性特征。这表现在书店内就是教材与教辅类图书严重超载。笔者走访的珞珈山教育书店和武昌大学生书店,几乎全为教育类图书的天下。从学科门类的划分和架面的分布上,都体现出教育类图书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几乎每家书店都不同程度地介入了教材教辅领域。这反映出高校整体的一种文化倾向,就是学习型文化的盛行。整个高校的社会功能都从教育的特征入手,力图培养出一种有别于校外文化群的特质。无论从学生来看,还是相对地从老师来看,学习的气氛基本上控制着校园文化的走向,使得学习型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而存在。

对教材的关注是各学科门类教与学的目的使然,高校师生对自己专业门类或是感兴趣的学科门类都有着特别的关注。而且,这种关注往往以专业领域的权威为准,对教材的选定首要是对学者的认可,对其学术价值进行的判断和评议。这就是教育的普及化和实用性特征。珞珈山教育书店对于理工科教材,就基本上能从普及的角度入手。武汉大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也基本上添置了许多学校通用教材,对自己专业的领域如图书情报类、新闻类、法律类,都存有丰富的储备量,这样就很容易寻找到与大学师生共同的关注倾向。所以说,教材教辅类图书的选定是与高校文化密切相关的,大学书店不仅能密切关注校园动态,还能依据学科水准及其普及度来确定教材经营的重点,大致上把握了校园文化的消费倾向。

二、考研类图书稳步攀升——精英文化意识强烈 权威专家的著作颇受青睐;学习的功用化特征尤为明显;强烈的精英文化愿望成为高校学生的首要关注

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购买考研类图书的针对性极强。一些著名的考研研究专家的考研著作热炒热卖,突出地体现在国家统考的英语、政治、数学三科上。除了一些专业的文学类书店,综合类书店都涉足了考研领域,并且通过各种打折和优惠措施来加强竞争,特别是21世纪考研书店,还提供其他与在校学生密切相关的服务来引导考研群体。考研类图书的品牌效应和基本的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由此可以看出关于此类的学习型文化的极度繁盛。如果我们对学习型文化进行深度分析,就发现对一般教材教辅的关注属于普及型的大众文化层次,而考研类图书的兴盛恰恰预示着精英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之所以称之为变迁,是因为这种学习型文化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追求理论修养的精英意识,而是带有强烈的功用特征。从目前来看,考研群体的文化学习的针对性非常明确,文化进步的意识更强烈,并且日益上升,逐步成为学习型文化的主流。尽管考研群体各自抱有理论修养型和功用学习型两种目的,并且功用学习型群体的份额还相对较强,但其学习过程的结果却促进了精英文化的发展。虽然精英文化群体本身有其功利化特征,但这还不能单单理解为精英文化的悲哀,只能视其为

现阶段一种不可避免的模式化倾向。而这种模式化反映的一般事实,正是学习型文化和教育制度模式化的基本状况。

三、个性化文学类图书潜力无穷——非理性文化抬头 个人化文艺创作、隐私文学适应了读者自我化个体化的阅读口味;精神放松与精神自由成为高节奏、强规范的社会状态下的一种追求和向往;对现实社会的幻想形成了非理性判断标准,文化趋向呈不稳定和随意化的特征

笔者曾经注意到文学类图书市场总体低迷的状态,但其中又不乏一些著名的畅销类图书急剧攀升的现象。《千年一叹》、《花季雨季》、《红树林》、《绝对隐私》等等,几乎都以作者的个人化倾向来影响并感染读者,作品中融入了强烈的个人好恶的价值评判。“三联”和“席殊”就有好多这样的畅销书上架。它们都力图用一种自由自在的叛逆和抗争的思想来为高校师生寻找一种生存的氛围和空间。这些图书从写作之始就基本上考虑到了高校读者群学习之外的精神和视野上的放松,是对高校生活的调节和适应所作的选择。

与此种情况相伴随的,就是读者对于交流和开放状态的向往,而不仅仅局限于高校或是学习这种小圈子。对隐私文学的热读实际上就是寻求外界以及精神外空间理解和支持的明证。尤其是学生群体,由于人格发展还不成熟,需求的迫切性又很强烈,所以,读书的目的也更集中地体现在思想精神领域成果的分享和满足。交流性文化的隐匿性,其深层次的反映其实就是非理性化的判断标准和价值观念。由于青年群体的心理不成熟和多元化社会的压力,个人往往充满幻想和无望,这种苦闷和彷徨相互交错,在学生整体中就形成了随意化和不稳定的文化倾向。

高校教师群体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在图书的阅读上,他们也寻求一种精神的解脱和暂时的休闲。主要因为成人在现代社会中中心地位的丧失,并且教师群体的年龄跨度很大,很容易形成文化分层和文化层之间的流动,于是相互影响就造成了复杂的阅读状况。但不管怎么说,由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所形成的高校非理性文化都是在精英文化意识指引下的一种相对个性化文化方式,而并非一般性的大众文化。这就是高校阅读群在图书消费上的特殊面貌。

四、工具技术类图书急剧升温——工具理性文化异军突起

计算机、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类图书成为焦点;急躁、功利化倾向来自于自我危机的加重;工具理性文化一度成为高校乃至社会文化主流

科技的发展可以说为图书的繁荣提供了新的题材和生长机遇。在笔者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计算机类图书已经占据了不少的市场份额。同时备受关注的还有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类图书,但大多为普及本。

书店对于工具技术类图书的关照必然反映出深层次的文化原因。近年来电脑网络产业的兴起,整个社会的动态基本上都围绕网络功能而展开。特别是2000年网络经济的发展历程,以及稍前的全国高校大学生电脑节和网络创业大赛,都为计算机类图书的崛起准备了优良的社会条件。由此,高校师生也对知识信息的实用性和市场化产生强烈的兴趣,一时间,急躁、功利化的社会思想倾向非常明显。于是,整个校园理性文化的重心也发生了偏向,由价值理性主导变为工具理性主导,文化的短暂性和盲目性异常突出。这就是整个社会文化动态的基本表现。

工具理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2000年图书市场的销售方向,于是在大学书店也遗留了这种文化的印迹。毕竟,这是一次文化导向,也是文化消费不可避免的潮流。大学书店的图书配置究竟该怎样协调,工具技术类图书应该怎样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还有待于科技发展和社会经济投资热点的转移与完善。

可以看出,校园文化的种种动态和特点都反映在了具体的图书销售上,造成了多元化的社会图书销售状况。精英文化意识的导向战略始终引导并刺激着其他不同层面的文化状态和

文化反映形式。大学书店在这里也基本上适应着高校文化的发展状况,并在努力培养并寻求着与高校文化乃至市场结构的高度契合。

搜索更多关于: 校园书店的潜力在哪里 的文档
校园书店的潜力在哪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va343yze68mpoj7ogz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