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历代名家论诗说词(下)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5 3:32:4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历代名家论诗说词(下)

王明政

1、《论诗(三十首)》——金国诗人元好问作,元好问作为一代宗工,诗词

曲无一不精,他的诗论亦有很多精辟见解。如“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概括了陶渊明的诗歌的本质特征;再如“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则强调作诗必须有亲身经历、感受,要有感而发,闭门造车是作不出好诗来的。

2、《苕溪渔隐丛话》——南宋胡仔编的诗话词话集,总计采录“元祐以来诸

公诗话”64种,内容侧重于诗歌史的研究,按诗家流派的沿革编排,内容涉及诗评、词评、诗论、词论、诗事、词事各个方面。他说“开元之李杜,元祐之苏黄,皆集诗之大成者,故群贤于此四公,尤多品藻”。他认为作词要特别注重内在联系:“作词要善救首尾。

3、《容斋诗话》——南宋洪迈作,包含在《容斋随笔》之中。既有诗歌本

事,也有相关的评论或看法。他认为诗发乎情性:“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取得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他还主张作诗要精练“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4、陆游所作《老学庵笔记》用大量篇幅对诗歌的创作背景进行考订,但诗

论、词论不多。散见于他的诗文中的倒有不少。他对儿子说:要写好诗,“工夫在诗外”,他认为社会生活是诗歌创作不尽的源泉,他与朋友互勉:“……愿舟楫鞍马间加意勿辍,他日绝尘迈往之作,必得之此时为多”。他

还强调作诗有反复推敲:“炼句未安姑弃置”“锻诗未就且长吟”。 5、《碧鸡漫志》——南宋王灼著,这是最早冠以“词话”名的著作。本书系

统介绍了从上古到唐代歌曲的演变,是研究音乐和词牌关系的重要资料。他在书中谈到词与曲的关系时认为:应先作好歌词,然后谱以曲谱,配旋律歌之。他在书中对宋词名家多有评价

6、《诚斋诗话》——南宋杨万里作,他是“中兴四诗人”之一。他强调用诗

炼字,认为诗歌贵有言外之味:“诗已尽而味方永,乃善之善也”“初学诗旨,须学古人好语”“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所论与黄庭坚“夺胎换骨说”相反。

7、《白石道人诗说》——南宋姜夔作,又名《姜氏诗话》,专论诗歌的体

制、意境和作诗的方法,提倡独创性,强调自然高妙的诗歌境界。提出“诗有四种高妙”——“理高妙”、“意高妙”、“想高妙”、“自然高妙”。

他认为“大凡诗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血脉欲其贯穿,其失也露;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对于篇章,他说:“小诗精深,短章蕴藉,大篇有开阖,乃妙。”

8、《沧浪诗话》——宋代严羽作,是较系统的诗歌理论著作,也是宋代最负

盛名的诗话。该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诗证五个类别。他在书中提出“别才别趣”说,认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他又提出 “兴趣妙语”说,以悟禅比悟诗“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唯悟乃为当行(内行,行家里手),乃为本色(符合格律的成式),”强调必须具备一定的作诗底蕴后方可动笔。他又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9、 《滹南诗话》——金人王若虚作,强调作诗应注重内容,反对在形式上

“经营过深,雕琢太盛”,认为诗歌“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主张“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之正理”。

10、 《后村诗话》——著名的江湖派诗人刘克庄作,他在书中主张诗歌当

以吟咏性情为本意,“以体物验工巧”,强调摹形状物要具体贴切,形神兼备。他在《江西诗派小序》中说:“学诗当识活法”要能“超出绳墨,言近旨远”

11、 《浩然斋词话》——是南宋周密《浩然斋雅谈》的一部分,计有词话

26则,主要辑录南宋词人的名作、佚作和逸闻轶事。兼论作词原则和品位,他说:“音律所当参究,词章先要构思。”“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

12、 《词源》——南宋张炎晚年所著,分上下两卷,上卷分析音律及唱曲

方法,后人考证词律、音乐常常用他的论点作参考。下卷又称《乐府指迷》(不是宋末沈义父所作《乐府指迷》)专论作词原则、体裁。他很深刻地阐述了入乐的词的一条本质特征:“词以协音为先,音者何?谱是也。古人按律制谱,以词定声,此正‘声依永,律和声’之遗意。”他也认为词的最高境界是“清空”、“雅正”,要“意趣高远”。他还强调作词要反复修改推敲:“作诗者且犹旬锻月炼,况于词乎?”“于好发挥笔力处,极要用功,不可轻易放过,读之使人击节可也。”他的观点对浙派词有很深影

响。。

13、 《乐府指迷》——宋末沈义父作,一卷本,有词话29则。他对词的

理解是:“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句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

14、 《诗法家数》——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杨载所作,本书论及诗歌的源

流,作诗的原则,介绍了古体诗、格律诗的基本作法。他认为:“倘有志于诗,则须先将汉魏和盛唐诸诗,日夕沉潜讽咏,熟其词、究其旨”,他要求作诗时应该“人所多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其中《诗法正宗》篇主要论述学诗途径。他说:“若欲真学诗,须是力行五事”(指诗本、诗资、诗体、诗味、诗妙),他在其《诗法正宗眼藏》中强调“学诗当以唐人为宗”。书中将律诗的谋篇布局比做写文章的起承转合。他说首联为“起”,“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颔联(承)或写意,或写景,或书事、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或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言有尽而意无穷。”

15、 《怀麓堂诗话》——明李东阳作,在书中他说:“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

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拄对待,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长篇中须有节奏,有操、有纵、有正、有变,若平铺稳布,虽多无益。”对于抒情诗,他强调要“贵情思而轻事实”;关于炼字,他说“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盛唐人善用虚字。”他还批评了作诗“三气”:“秀才作诗不脱俗,谓之‘头巾气’;和尚作诗不脱俗,谓之‘馂馅气’;咏闺阁过于华艳,谓之‘脂粉气’。”“脱此三气,则不俗矣。”

16、 《词品》——明代杨慎著,本书探讨了诗词的源流问题,认为:“诗词

同工而异曲,共源而分派”他还认为“填词平仄及断句皆有定数,而词人语意所到,时有参差。……妙在歌者上下纵横取协尔。”首倡词有定体,而无定律之说,所论是很有见地的。关于词的风格,他还主张流派纷呈,认为豪放、婉约、清新、纤艳、清逸、俊雅、高古、骏发蹈厉、深婉风流可以各领风骚。

17、 谢榛为明后七子领袖。他在其所著《四溟诗话》中主要强调“气格”,

他说“格高气畅,自是盛唐家教。”他所要达到的“气格”境界是“以韵为

主,意到辞工,不假雕饰;或命意得句,以韵发端,浑成无迹”。他还在书中提出“景媒情胚”说,他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他又强调诗要清空,不要质实:“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花镜月,勿泥其迹可也。”

18、 《艺苑卮言》——明代王世贞作,其中“凡论诗者十之七”,他首开

“格调说”之先河,认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特别强调诗人的创作个性、才具和学识。他要求作诗“不为古役,不堕蹊径”。

19、 《诗薮》——明代胡应麟作,本书详细介绍了诗歌发展的源流和艺术

特色,强调诗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诗之体以代变”,但他又说:“诗之格以代降”,认为诗歌格调一代不如一代,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他首次把画论中的“神韵说”引入了诗论

20、 《填词杂说》——清初沈谦作,书中的“作词要诀”值得借鉴:“词要

不亢不卑,不触不悖,蓦然而来,悠然而逝。立意贵新,设色贵雅,构局贵变,言情贵含蓄,如骄马弄衔而欲行,粲女窥帘而未出。”他还认为“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著一实话,败矣。”他认为成功的词要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词不在大小浅深,贵于移情”使人“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恍若迷离,不能自主。”

21、 《梅村诗话》——清初吴伟业作,书中实录了许多和他同时代的诗人

词家的事迹,恨自己晚年降清,大力推崇明末抗清志士,呼吁作诗要“以文章气节相砥砺”。要做诗先做人。

22、 施闰章有《蠖斋诗话》92则,他认为从诗人的作品可以看出诗人的人

品:“诗如其人,不可不慎。”

23、 叶燮的《原诗》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诗歌的源流、继承与发展、创作规

律,他说:“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他指出:“时有变而诗因之”,“时递变而诗随之”,要求诗歌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跟着发展变化。

24、 《静志居诗话》——是清代朱彝尊《明诗综》的一部分,有二十四

卷,对明代诗词及其掌故辑录颇为翔实。

25、 神韵说——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继承《诗薮》中的观点,认为:

作诗要“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他在所著《渔洋诗话》中极力推崇“妙语”,把清淡远逸的风神韵致作为诗歌的理想境界。后人又辑录王氏论诗之语成《带经堂诗话》,仍然强调作诗要有自然的兴会和偶然的灵感

“伫兴而就”“偶然欲书”“须其自来,不可力构”。在选词炼字方面,他主张“为诗无论工拙,先辨雅俗”“凡粗字、纤字、俗字皆不可用”。另后人辑录的王氏论诗之语《然灯记闻》还谈到了诗歌的谋篇布局:“为诗须有章法、句法、字法”“为诗先从风致入手,久之要造于平淡”

26、 赵执信著有《谈龙录》,他虽为王士祯外甥女婿,但反对王士祯的神韵

说,也不主张专讲兴会。他认为“诗人贵知学,尤贵知道”。他经过多年研究,写成《声调谱》一书,首次明确了古调、律调之分,具体说明五、七言古诗与五、七言律诗、绝句在平仄声律上的不同,初步揭示了律诗平仄声调的规律。

27、 格调说——明代前后七子的主张,认为作诗应学盛唐的格律声调,到

清代,沈德潜作《说诗粹语》,在格律声调基础上又加上温柔敦厚的“诗教”,他的诗论从远古一直推及明代,对乐府民歌的思想性、艺术性剖析的比较深刻。

28、 性灵说——作诗推重性情和灵感,此说起于南宋杨万里,明代袁宏道

加以发挥,而清袁枚总其大成。他说:“从三百篇至今日,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他以为诗作是诗人特定时间内真性情的流露,要靠天分和灵气。他在其《叙小修诗》中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他所著的《随园诗话》也很强调诗歌的主观抒情性。对于学习前人,袁枚说:“善学者得鱼忘筌;不善学者,刻舟求剑”意思是说要善于领会古人作诗的精神实质,而不要事过境迁还机械模仿。 29、 “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赵翼在其《瓯北诗话》中以发展的眼光论诗:

“不知诗有真本领,未可以荣古虐今之见,皆为訾议也”

30、 肌理说——翁方纲在其《复初斋文集》在提出:“……为诗必以肌理为

准。”即重在内容、文理与实际。他在所著《石洲诗话》中要求用广博的学问做作诗的基础,要求诗歌内容平实朴质而形式典雅清丽。

31、 寄托说——周济在其《介存斋论词杂著》在说:“初学词求有寄托;有

寄托则表里相宜,斐然成章”。同时他还说作词要“求空”、“以用心为主”。

32、 蕙风词话——近代著名词人况周颐作,五卷本。他认为具有远大志向

和抱负,胸怀宽广的人才能作好词:“填词第一要襟抱。惟此事不可强,并非学力所能到。”所论“词中三味”以“重、拙、大”为标准,即要求词作沉郁、朴质、大气磅礴。他论词多偏重于气格和意境方面,在词坛有较大影响。

33、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家梁启超也是著名诗人词家。他还著有《饮冰

室诗话》,论诗说词很有见地。他强调新思想与传统艺术样式的结合,要“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他论诗不迷信古人:“中国积习,薄今爱古,无论学问文章事业,皆以古人为不可几及。余生平最恶闻此言。”

34、 境界说——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提出“造境”和“写境”,强调

诗词的形象特征,他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书中的词家、作品的评价,常有独到的见解。

35、 毛泽东毕生作了很多诗词,论诗也有独到见解。他说“要作今诗,则要

用形象思维方法”,他又说“诗当然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他还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肯定了诗律对于律诗的重要性。

搜索更多关于: 历代名家论诗说词(下) 的文档
历代名家论诗说词(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voyu7pb6k34ka295j7z7yqpo85se700d70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