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教师在实验前的情绪性的演说
(D)被试的成熟
4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按随机方式建立两个被试组,除研究变量因素外,其它无关变量方面的影响相同,因而两组的结果测量值之差,可以认为是研究变量之差造成的。
(B)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有关,样本容量越小,代表性越好。
(C)恒定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D)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许多无关变量以采用消除法解决。
44 ( )既是整个行动研究过程的终结环节,又是过渡到下一个循环圈的中介。
(A)计划
(B)行动
(C)观察
(D)反恩
45 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中最常用的反映离散趋势的差异量数是( )。
(A)中数和平均数
(B)全距
(C)标准差和方差
(D)差异系数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二、辨析题
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
46 终身教育就是成人教育。
47 王守仁“随人分限所及”的观点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
48 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与儿童的发展相适应,因而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
三、简答题
49 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50 简述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
51 简述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52 简述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
53 简述教育调查研究的基本步骤。
必答题
54 根据材料分析该课堂教学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并说明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体现这一教学原则的。
一位教师讲《祝福》一课,向学生提出一道很有意思的思考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在学生看来似乎是没有疑问的。有的回答是“冻死的”,有的回答是“饿死的”,也有的说“穷死的”。教师紧接着问:“既然祥林嫂是冻死的、饿死的,那么为什么她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后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呢?”当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后,教师接着又提出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我’回答了祥林嫂的问话后,为什么心里觉得很不安,为什么又想到自己的答话怕对她有些危险?这些描述心理活动的话,跟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关系呢?”经过老师的启发,学生发现了新问题,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教师便因势利导,指导学生仔细钻研课文。经过一番热烈争论,有的学生居然提出了祥林嫂是“自杀”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而死的这个新的看法,并且举出课文中的原话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教师在学生发表见解之后,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写祥林嫂的“死”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55 试从科举考试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科举制度衰落的必然性,以及清末废除科举考试的历史进步意义。
选答题
55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只按第Ⅰ道的成绩计入总分。
56 学校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创造力?
57 在某小学二年级已有的五个教学班中,用抽签的方法抽取两个班,随机决定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比班,在两个班使用同样的教材、以同样的进度进行数学教学,对实验班每节课进行5分钟的口算练习,持续两个月后,用统一测试的方法检测出实验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水平明显优于对比班。 仔细阅读下列研究案例,指出:
(1)这项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2)该实验属于什么类型的实验?
(3)该实验设计的名称、格式以及优缺点是什么? (4)列举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至少三个)。
答案见麦多课文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