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犹太人大会主席杰克·罗森被舆论评为“当今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五位犹太人之一”。深谙美国商道的他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华尔街如今已成为美国经济悲剧的象征。
“华尔街被视为金融危机的直接推动力,它所造成的后果被每个美国人承担着。同时,银行家们依然不改贪婪的本色,用美国纳税人的钱去填充自己的腰包,同时在拯救美国经济中表现得非常不负责任。尽管他们获得了美国政府大量的救助金,但他们转而则不肯借钱给其他需要救助的行业,包括房地产、建筑业和小企业等。”杰克·罗森如是说。
“财政部长”制造商
美国的华尔街,还是华尔街的美国?
穆迪创始人约翰·穆迪曾在1911年指出,华尔街的七个人控制了美国大部分基础工业和资源。分别是J.P.摩根、詹姆斯·希尔、乔治·贝克、约翰·洛克菲勒、威廉·洛克菲勒、詹姆斯·斯蒂尔曼和雅各布·希夫,他们所构成的资本核心枢纽控制着美国。而100年后的今天,华尔街对整个美国的控制力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愈发疯狂和集中。华尔街和美国统治集团之间的关系,也愈发扑朔迷离。
是美国政府的华尔街,还是华尔街的美国政府?
尤斯塔斯曾在《美联储的秘密》一书中揭露道,截至1983年,花旗银行、纽约国家商业银行、汉诺威银行、大通银行和汉华银行共持有美联储53%的股份。也就是说,美国央行的控股权不在国家手里,更不在民众手里,而在几家大型私有银行手里。
和美联储一样,美国财政部也同样是华尔街坚定的支持者和代言人。在几位历史上较有影响力的美国财长中,几乎无一例外都有着华尔街的背景。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前财长罗伯特·爱德华·鲁宾。
1995年—1999年在任的鲁宾最著名的身份不是美国财政部长,而是银行家。在高盛近30年的供职经历让他成了一个100%的华尔街人。他的出现,直接导致华尔街的权力扩张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1997年以前,美国的商业银行一直受到严格监管,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在银行与证券业务之间建立了一道防火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业的过度发展。
1997年,鲁宾代表克林顿政府向国会提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主要内容是取消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经营的限制。1999年11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彻底拆除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藩篱,允许商业银行以金融控股公司形式从事包括证券和保险业务在内的全面金融服务。
此后,大银行们开始无限扩张。在鲁宾的推动下,花旗公司先后收购了旅行者公司和所罗门兄弟公司,令花旗成为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其他银行也紧随其后,完成了从商业银行向金融集团的转型。
高盛为美国政府送来的另一位财政部长就是亨利·鲍尔森。和鲁宾一样,鲍尔森曾担任高盛集团的董事长和CEO。2006年—2009年在任的他成了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参与者,也成了走在“峭壁边缘”不惜一切代价挽救华尔街的人。
在鲍尔森这位华尔街代言人的决策下,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一次次将数以千万亿美元的救助金投向华尔街的公司。仅2008年9月一个月时间,美国就向美洲银行注资1200亿美元,向AIG注资850亿美元,同时提出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
在他救助花旗银行时曾经明示立场:“正如另一个处于困境的金融巨头AIG一样,花旗银行与全球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有着错综复杂的密切关系??我们不能让它倒。”
2008年11月,这位几乎已把美国纳税人的钱全部丢进华尔街的财政部长在其自传《峭壁边缘》中坦言:“距离2009年1月20日(他的卸任日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感到非常危险。在AIG和银行方面,我已经用完了绝大部分资金,仅剩下600亿美元。”
“美国政府究竟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答案只有一个,华尔街。”沈骥如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美国政府制定的规则都是有利于华尔街的。政府一次次将来自纳税人的巨额资金投入华尔街,民众在决策前失去了表态的机会。
“拿美洲银行来说,金融危机之前它赚的钱都进了高管的腰包,美国政府都丝毫沾不到油水。但它出了问题,美国政府却要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替他它偿还债务。”沈骥如表示,“还有量化宽松政策,拿钱干什么?还不是救银行,救华尔街。”
杰克·罗森也认为,华尔街在美国政府决策中拥有过多特权。
“我认为美国政府当初斥巨资拯救银行业的初衷还是从美国经济全局考虑,这一点我很有信心。但必须承认,华尔街在政府决策中一直霸占着优势地位。它通过支持和扶植自己人进入政府,从而在华盛顿获得发言权和影响力。而美国大众是没有任何能力去和这样的影响
力抗争的。就连政治家们也感到畏惧,不敢制定有利于纳税人的政策,而一味地偏袒华尔街权贵们。”杰克·罗森告诉记者。
占领华尔街
迟来的愤怒
“富人应该公平承担税负,而不是在别人痛苦挣扎的同时疯狂牟利!”
面对贪婪的华尔街,民众终于愤怒了。从9月17日至今,上千名来自美国各地的示威者聚集在华尔街上,有人甚至带了帐篷,扬言要长期坚持下去,将“占领华尔街”变成一项持续性运动。
昔日只有脚步声和计算机声的华尔街,如今充斥着抗议者的呐喊。昔日清冷孤傲的华尔街铜牛,如今也被人贴上了各色标语口号。从这些口号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示威者的诉求:
“拯救美国,让华尔街掏腰包(Heal America, Tax Wall Street)! ”
“人民才真正大而不倒(The people are too big to fail)!”
“停止这场针对劳动人民的战争(Stop the war on workers)!”
“停止透支我们的未来(Stop trading our future)!”
在抗议的人群中,有七旬老妪,也有在校学生;有纽约白领,也有美国中西部农民。人们脸上呈现着执着和愤怒,高举着手中的标语,向华尔街那些冰冷的高楼大厦歇斯底里地呼喊。
一名女示威者在现场通过电话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她来自明尼苏达一个普通家庭,全家人都生活在社会底层。在金融危机中,她失去了工作,只能靠领食品券维持生计。
她告诉记者,她带到现场的口号是“我们是99%”,“因为美国1%的人占有了99%的财富,而其余99%的广大民众则在辛苦赚钱养家,还要承担金融风暴带来的失业和贫困。”
“我们国家在财政制度上有很深刻的问题,我认为富人应该公平承担税负,而不是在别人痛苦挣扎的同时疯狂牟利。我将我的口号从明尼苏达带到纽约,并且会将这种精神再从纽约带回明尼苏达。”这位女示威者表示。
沈骥如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此次“占领华尔街”运动是美国长期社会矛盾的积累。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却依然有4000多万人口依靠领食品券维持生计,这种贫富分化原本就是不正常的现象,而金融危机和如今的债务危机则让这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2009年奥巴马上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他是一个悲情的人物。因为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灾难过后已经掏空了的烂摊子。但理想主义的奥巴马似乎没有立刻意识到现实的严峻性,而选择继续推进他之前的理想和信念,那就是增加福利、通过医改法案、扩大医疗保险,从而将社会福利的改善作为一个历史留名的政绩。
“然而,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险,都是要花钱的。”沈骥如告诉记者,奥巴马的医疗法案要花上万亿美元,而如今的金融危机已经逐渐演化为新一轮债务危机。今年8月,美国已将债务上限由之前的14.3万亿美元上调至16.4万亿美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的数据,美国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已高达94%。
这样庞大的债务让美国政府手足无措,民共两党在议会里打起了口水仗。共和党明确表示,提高债务上限可以,但必须减少政府开支,而这其中也包括医改法案等社会福利。同时共和党还坚决反对增加富人税收。
两党的口水战让美国民众看清了事情的真相。人们意识到,原本就和欧美国家相去甚远的社会福利如今还面临削减,医疗保险也保不住了,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富人居然还捂紧腰包不肯增加赋税。
“社会不公所引发的怒火就在这次债务危机中被点燃了。”沈骥如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学生意识到自己拿不到应得的奖学金了,白领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快要保不住了,家庭妇女意识到孩子看病的钱可能不给报销了,大家都非常不满,于是通过微博、脸谱网等社交媒体达成一致,决定占领华尔街,并提出反对富人贪婪,改变分配不公,要求增加就业等口号。”
受害者与受益人
“这只是一个呼声,华尔街并不脆弱”
沈骥如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美国历史上曾有两次大规模示威,一次是马丁·路德·金领导的反种族歧视游行,从此黑人的地位得到了改变;另一次是反越战运动,从而迫使美国从越南撤军。这两次示威的成功,说明民众的力量是能够扭转历史的。
沈骥如强调,这次事件不再是两党几百个议员的对骂,而是成千上万民众的抗议。如今这场运动已经扩展到美国近千个城市,示威者表示要长期坚持下去。美国老百姓这次的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