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氧的电负性大且原子半径小,H2O分子间及与H可形成氢键,而硫的电负性较小且原子半径大,几乎不能形成氢键
+
?113?(5)①原子晶体 ②?,,? ?444?
③
4×58
-83(5.463 5×10)×NA
5.(15分)(2018·商丘高三模拟)硼元素、钙元素、铜元素在化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单质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CaC2与水反应生成乙炔。
①CaC2中C2与O2互为等电子体,1 mol O2中含有的π键数目为________。 ②乙炔与氢氰酸反应可得丙烯腈(H2C===CH—C≡N)。丙烯腈分子中碳原子轨道杂化类型是________,构成丙烯腈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元素是________。
(2)硼酸(H3BO3)是一种片层状结构的白色晶体,层内的H3BO3分子间通过氢键相连(如图1)。则1 mol H3BO3的晶体中有________mol氢键。硼酸溶于水生成弱电解质一水硼酸B(OH)3·H2O,它电离生成少量[B(OH)4]和H,则[B(OH)4]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
-
+
-
2-
2+
2+
(3)某M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s3p,铜与M形成化合物的晶胞如图2所示(黑点代表铜原子,空心圆代表M原子)。已知铜和M的电负性分别为1.9和3.0,则铜与M形成的化合物属于________(填“离子”或“共价”)化合物。
(4)Cu3N的晶胞结构如图3,N的配位数为________,Cu半径为a pm,N半径为b pm,Cu3N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g·cm。(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
解析:(1)①互为等电子体的微粒结构相似,C2的结构为[C≡C],1 mol C2含2 mol π键,故1 mol O2含2 mol π键。②碳碳双键是平面结构,其中的C采取sp杂化,—C≡N是直线形,其中的C采取sp杂化;N的2p能级是半充满的稳定状态,C、N、H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N。(2)1个H3BO3分子形成6个氢键,而每个氢键为2个分子共用,因此1 mol H3BO3形成的氢键为3 mol。[B(OH)4]的中心原子形成4对电子对,即价电子对数是4,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形。(3)二者的电负性之差是1.1,小于1.7,因此形成的是共价键,是共价化合物。(4)根据Cu3N的化学式及晶胞结构知大黑球是Cu,顶点是N,N的配位数是3×2=6。晶胞边长为(2a+2b)×10
-10
+
3-
3-
-
2+
2
2-
2-
2-
-3
3-
+
3-
2
5
cm,1个晶胞含1个Cu3N,晶胞质量为1×M/NA=206/NA,1.03×10-3
]=206/NA,ρ=3 (g·cm)。
4NA(a+b)
32
根据ρV=m,ρ×[(2a+2b)×10
2
-103
答案:(1)①2NA ②sp、sp N (2)3 正四面体形
5
1.03×10
(3)共价 (4)6 3 4NA(a+b)
6.(15分)(2018·兰州高三模拟)已知A、B、C、D、E、W六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都位于前四周期。其中A、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等于其周期序数,且D原子的电子层数是A的3倍;B原子核外电子有6种不同的运动状态,且s轨道电子数是p轨道电子数的两倍;C原子L层上有2对成对电子;E有“生物金属”之称,E和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W位于周期表中第8列。请回答:
(1)BA2C分子中B原子的杂化方式为________,BA2C分子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 (2)写出与BC2分子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分子的化学式:________。BC2在高温高压下所形成晶体的晶胞如图1所示。则该晶体的类型属于________晶体(填“分子”“原子”“离子”或“金属”)。
4+
32
(3)经光谱测定证实单质D与强碱溶液反应有[D(OH)4]生成,则[D(OH)4]中存在________。
a.共价键 c.σ键
b.配位键 d.π键
-
-
(4)“生物金属”E内部原子的堆积方式与铜相同,都是面心立方堆积方式,如图2所示。则晶胞中E原子的配位数为________;若该晶胞的密度为ρ g·cm,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E原子的摩尔质量为M g·mol,则该晶胞的棱长为______________cm。
-1
-3
(5)W元素应用非常广泛,如果人体内W元素的含量偏低,则会影响O2在体内的正常运输。已知W与KCN溶液反应得W(CN)2沉淀,当加入过量KCN溶液时沉淀溶解,生成配合物,其配合离子结构如图3所示。
2+
①W元素基态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出W(CN)2溶于过量KCN溶液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A、B、C、D、E、W六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都位于前四周期。其中A、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等于其周期序数,且D原子的电子层数是A的3倍,只能是A处于第
6
1周期、D处于第3周期,则A为H元素,D为Al元素;B原子核外电子有6种不同的运动状态,则B为碳元素;C原子L层上有2对成对电子,核外电子排布为1s2s2p,故C为O元素;E有“生物金属”之称,E和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8+4=22,则E为Ti元素;W位于周期表中第8列,则W为Fe元素。(1)CH2O分子为甲醛,分子中C原子形成3个σ键,没有孤电子对,故C原子采取sp杂化,杂化轨道全部用于成键,为平面三角形结构。(2)与CO2分子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为N2O或CS2;CO2在高温高压下形成晶11
体,由其晶胞结构可知晶胞中白色球数目为4+8×+6×=8,黑色球数目为16,故白色球
82为C元素、黑色球为O原子,晶体中不存在CO2分子,故在高温高压下所形成的晶体为原子晶体。(3)[Al(OH)4]中铝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之间存在配位键;氢氧根离子中氧原子与氢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属于σ键,离子中没有π键。(4)Ti内部原子的堆积方式是面心立方堆积,以顶点原子研究,与之相邻的原子位于面心,每个顶点原子为8个晶胞共用,故晶胞中Ti11M原子的配位数为12;晶胞中含Ti原子数目为8×+6×=4,晶胞质量为4× g,若该晶
82NA
3
胞的密度为ρ g·cm,则晶胞棱长=
6
-3-
2
4+
2
2
4
4× gρ g·cm
2
-3
MNA
3=4Mcm。(5)①Fe元素的核外电ρNA
4
子数为26,基态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4s。②Fe(CN)2溶于过量KCN溶液生成[Fe(CN)6]
-
配离子,化学方程式为Fe(CN)2+4KCN===K4[Fe(CN)6]。 答案:(1)sp 平面三角形 (2)CS2(或N2O) 原子
3
(3)abc (4)12 4M62
(5)①3d4s ②Fe(CN)2+4KCN===K4[Fe(CN)6] ρNA
2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