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Ⅱ卷(共114分)
四、 (24分)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分)
(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3分)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4分)
1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两个小题。(8分)
南中咏雁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注:据《旧唐书〃韦承庆传》载,神龙初年,韦承庆在核审张易之弟张昌宗罪行的过程中,?失实,配流岭表。?诗当作于被贬途中。 (1)这首诗最突出的手法是什么?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试分析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15.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 (6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 (《诗经·氓》) 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 (《荆轲刺秦王》) (2)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离骚》)
,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 (3)诵明月之诗, 。 (苏轼《赤壁赋》) 大行不顾细谨, 。 (司马迁《鸿门宴》) (4)还顾望旧乡, 。 (《古诗十九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五、(12分)
16. 下面这幅对联有明显对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变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的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4分) 上联:铜琶响彻,大江东去千古; 下联:吹残铁笛,孤鹤一声南飞。
17.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与前后的句子构成语义连贯的排比句。(4分)
我们只要读书,就会一定会有所感悟。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西游记》,我们能看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 ,
; , ;读《骆驼祥子》,我们可以感受到旧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18. 根据下面的一段材料,为“数字摄影测量”下定义。(4分)
数字摄影测量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及二级公路勘察设计过程中的一种新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动测图和数字测图。数字摄影测量与传统摄影测量的区别在于它是利用相关技术自动处理数字化影像,是完全数字形式的。这种全数字化、全自动化的测绘方式为公路勘察设计的数字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数字摄影测量是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蛙声篱落户庭间
王丹枫
①掌灯时分,人群与车流编织着依然忙碌的街景。
②晚饭过后,走在楼下的街心花园里,心始终没有一刻得到安宁和解放。蚊蝇在耳畔嗡嗡地手舞足蹈,不知哪家的小夫妇正在发动家庭内战,哭骂声撕心裂肺地袭来,让我这个局外人心生添堵。索性走远一点儿好罢,但是再远又能好到哪里去。聒噪的城市间,纸醉金迷的灯光,荒芜的心底,杂草丛生。
③真想立即逃离这城市的樊篱,去那个既可消夏又能歇心的地方。
④那是我长大的村庄,很不起眼,但一直让我牵肠挂肚。这个时节,特别喜欢乡村夏夜的况味,清幽而韵美。空气中飘逸着稻花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田野里散播着清越的蛩吟和欢愉的蛙鸣,星星拥挤在屋檐下,密密匝匝,好不惹眼。
⑤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夏夜时分,我和两个弟弟坐在堂屋前的石板凳上乘凉,爷爷边编竹箩边给我们讲民间故事,还不失时机地对我们进行仁义道德、艰苦朴素教育,奶奶笑呵呵地坐在一旁慈爱地给我们摇着蒲扇。粗壮繁茂的苦楝和梧桐在月光下成了一幅构图奇崛的剪影,风吹过,枝叶簌簌有声。我们支颐聆听,目光游移在湛蓝的夜空和葳蕤的枝叶间。流萤成群地在夜空中飞翔,仿佛小精灵打着灯笼闪烁在树梢和草丛间,那美妙的形象和光影把深邃的夜色点缀得分外瑰丽神奇。最美妙的是那萤火虫的颜色,清凉如水,寒冷似霜。看着冷飕飕的荧光,躁热的心里刹那间溢满了凉爽。
⑥如今生活在城里,光怪陆离的霓虹充斥了夜空,是难得看到萤火虫的,即使偶尔得见,又到哪儿去寻找儿时那份乡间情趣和不羁的心境呢?远离了故乡,远离了田野的游子,怕是只有从回忆中重温旧梦了。
⑦与流萤轻舞的精妙相比,聆听夏夜蛙鸣也是美事一桩。夏日的田野,河边,池塘,清风送爽,青蛙呱呱,吠鸣如歌,这歌声是爱的吟唱,也是琴瑟和谐的音韵悠扬。尤是那雨止月华满眼的夏夜,温柔的月光一不留神从叶隙间溜下来,活
脱脱地摔在地上,没有任何疼痛的呻吟声响。此时,漫步田塍,静静地沉淀躁动或芜杂的心,竖起耳朵倾听,这动与静默契地融和的天籁,绝不逊色于任何人间美景。蛙鸣如潺潺的溪流,时而高亢,时而激越,时而低沉,把夜点缀出几份神秘莫测,乡村的诗意全在此间藏匿着。夏夜,我常陶醉在这样的月色蛙鸣里,或凝神静听,或颔首沉思,或哼一段乡间小曲,心宁静而陶然,似在月色中冲洗过一般,无比通透,无比澄明,那份悠闲与自然之趣非心无杂念者不能享受。
⑧离别故乡已有些年头了,走在都市匆忙的人群里,常常有一种身心疲惫的感觉。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常许久望着夜空,昏黄的天空,污浊的空气,已经很难见到月亮和星星。在灯光映照下的天空,是灰色的,躁动的。城市的夜晚孤独寂寞,在城市里只有面对墙壁,面对街上的汽车声,面对一台电视机。我怀念那月光下的轻松与清爽,怀念灯光下的温暖与亲情,怀念蛙鼓声声、流萤舞动……不知何时,我又能在这夏之涟漪中涤荡自己的灵魂呢?
⑨其实,回过头想想,没有哪一处涟漪能够清洗自己的灵魂,唯有我们自己。
19.文章开头从城市的噪音写起,有什么作用?
20. 如何理解文章末段划线句的含义。
21.以第⑦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2. 作者为什么说故乡是?既可消夏又能歇心的地方??请结合全文概括。
七、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心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立意明确;②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13.1
一、 (15分) 1. D 2. B 3. C 4. A 5. A 二、 (9分) 6.C 7.A 8.B
三、 (12分) 9. D 10. C 11. B 12. C
四、 (24分)13.(1)越过别国用来把郑国当做秦国的边界,您知道这是难的。(3分) (2)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朗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3分) (3)我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未能达到(那儿),可凭借这无所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我呢?(4分)
14. (1) 对比手法。(2分)前两句,由雁及人,春雁能回到自己的乐园,我却沦落偏僻的异地。通过人与雁的对比,表达了人不如雁的悲痛之情。(2分)
(2)诗人通过描写在贬谪途中看到春雁北归,感伤身世,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苦和贬谪之痛。(4分)
15.(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士皆瞋目
(2)哀民生之多艰 少无适俗韵 (3)歌窈窕之章 大礼不辞小让 (4)长路漫浩浩 齐彭殇为妄作 (每句1分,共6分)
五、 (12分) 16. 参考答案:响彻铜琶,千古大江东去; 吹残铁笛,一声孤鹤南飞。
或:铜琶响彻,千古大江东去; 铁笛吹残,一声孤鹤南飞。(共4分)
17. 参考答案: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水浒传》,我们可以领会到梁山好汉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意思对即可。4分)
18. 参考答案:数字摄影测量是应用于高速公路及二级公路勘察设计过程中的一种全数字化、全自动化测绘新技术。(共4分) 六、 (18分)
19. 参考答案: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2分);突出城市的喧嚣,强调我的心一刻也不能得到安宁和解放的原因。(2分)
20. 参考答案:只有自己才能荡涤自己的灵魂,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心底明净,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意思对即可。4分)
21. 参考答案:文中使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清新明丽的的意境。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写其它特点,如果言之成理,酌情得分)(4分)
22. 参考答案:(1)故乡的夏夜清幽而韵美,充满诗意;(2)可以聆听爷爷的教诲,感受浓浓的亲情;(3)萤火虫的荧光可以凉爽我那燥热的心,可以让我重温乡间情趣,拾回放荡不羁的心境;(4)夏夜月色蛙鸣可以沉淀我那躁动或芜杂的心,可以使自己的心宁静而陶然,充满着悠闲和自然之趣;(5)故乡的夏夜可以使我疲惫的心得到放松,可以荡涤我的灵魂。(6分,写出3点即可得6分,写出2点得4分,写出1点得2分) 七、 (60分) 23.评价标准参照2011年高考作文评分细则。
分项分等评分标准 项目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①内容30分 30~21分 20~16分 15~10分 9~0分 ②表达25分 ③文面5分 25~20分 5分 19~15分 4分 14~10分 3 9~0分 2~0分 建议:1、基准分定在45分。一类卷60-53分;二类卷52-45分;三类卷44-36分;四类卷35分以下。
2、要敢于打高分,所阅试卷要有一定比例的满分卷。 3、要拉开试卷的得分比例,不能只打保险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国私下勾结,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确定了,君王自己处理吧。希望能让我告老还乡。”回乡时,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易经》说:“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义帝的存亡,岂止决定楚国的盛衰;范增也与此祸福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称他是天下的贤君。仅仅是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识别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若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忍受。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中途谋杀义帝,必不是范增的主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主意;他必然力争而却没有被接受。不采用他的忠告而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男子汉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相合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分寸,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功名,浅薄啊!即使这样,范增还是被汉高祖所畏惧。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