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6 21:45:2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农业革命至工业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革命期间 农业活动 度加快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人口变化的原因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水平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平 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家 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口增长很快 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以集团型、大批量旧大陆(亚非美洲、大欧洲殖民主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前 移民为主 欧) 洋洲等新扩张、新大陆大陆,传播了工业大陆 的开发 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人口从发展中国拉丁美洲、亚西欧、北迁入地区经济调整了劳动力空间界大战以家流向发达国家;洲、非洲等 美、西亚、发展快 分布不均 后 定居移民减少,短北非 1

期流动人口增加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地区 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当性中国成立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代 到20世纪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沿海——内陆 80年代中期 籍管理制度 20世纪80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西部——东部沿海城年代中期以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向改变 市和工矿区 来 政策) 农村——城市 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区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区 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之交 20世纪20年代到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 60年代末到70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代初 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生态环境)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

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 城市形态 城市形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态 影响因市中心吸引作用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素 平原地区 划控制等 制 山地、河流阻隔 河谷地区 地域形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态 成一片 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或地形区延伸 相连 主要优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点 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护城市环境 近自然 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主要缺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点 市政建设投资大 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离 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5、 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形态 特征 位置 区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条状 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角路口 有明显分区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3

沿主要交通干线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模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成都 式 中心呈同心圆状 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 多核心模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淄博 式 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同组成城市地域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影响 表现 素 资源条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 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件 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人口条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件 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4

搜索更多关于: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的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w3ji1x3iq4bptb10lxv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