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7 0:01:4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动力 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第3节 传统工业区与心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 传统工业 概念 一般是发展历史比较长久的工业地域,大多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典例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俄罗斯的欧洲中部和北部工业区 地位 在各国以致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目前仍是本国发展新型工业的重要支撑点 问题 普遍面临原料和能量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的问题 发展 30世纪50年代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传统工业区经济开始衰落,为此,各国采取多种措施对其进行改造 2、 传统工业区特点:时间早;结构重;区位优;规模大;经历久 3、 德国鲁尔工业区

(1) 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

利铁矿区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

(2)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

饱和状态;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

(3) 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4、 辽中南工业区和鲁尔区异同 铁矿、石油、海洋资源丰富 海洋运输便利 煤炭资源丰富 铁矿、石

油、海洋资源短缺

公有制结构单一 水资源不足 辽中南工业区 交通运输便利 鲁尔工业区 内河航运

发达

市场体制薄弱 消费市场广阔 水资源充

大量廉价劳动力 市场体制

健全

二、新工业区

1、“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

①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意大利东北部、中部

②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洲岛) 3、 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 4、 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发展条件 内容 作用 廉价劳动力 新工业区兴起的劳动力保障 区位优势 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 节省生产建设投资 交通运输方便 便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降低运输成本 国际经济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促使厂家生产消耗能源、原材料少的产品环境 生产 国内经济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国内经济高度开放;新工业区兴起的自己保障;鲤鱼外向型经环境 政府大力支持 济的发展;新兴工业区兴厂和发展有政策保障 5、 新工业区特点: 小——以中小企业为主;

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

13

同——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专——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

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6、 工业小区: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7、 温州乡镇企业

(1) 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相同之处:中小企业、轻工业、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多分散在小

城镇

(2) 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不同之处:没形成生产——销售——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企业间良好

的协作关系

(3) 建议:调整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扩大企业规模;引进新设备、新的管理方法、冰箱品牌经

济过渡

8、 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

① 小噢内工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② 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 ③ 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提高 ④ 产品面向世界

9、 刺激“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地中海气候气候宜人,交通便

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文件,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10、工业生产与分布的发展变化

历次技术革命 第一次 时间 标志 主要工业部门 工业分布 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技术革命对其位选择的影响 工业由河流峡谷、森林茂密区向煤、铁产地及交通便利地区集中(能源消费结构变化) 输电、冶金技术提高以及石油、天然气的使用、工业区位选择受能源地限制减小(能源利用形式的变化 超高压输电技术、超级油轮、巨型货船、集装箱运输等运输方式出现,大大减少了运费,核电技术、能耗少的电子工业发展,使工业区位选择进一步摆脱能源地核原料地限制 18世纪 60年代 19世纪 70年代 20世纪 50年代 蒸汽机 第二次 内燃机 电气化 微电子技术 纺织、采煤、钢英国曼彻斯特纺织中心,钢动力指向 铁、机械制造等 伯明翰钢铁中心 铁复合体电力、化学、石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型 原料地指油开采和加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向 汽车和飞机制造 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航天狗工业 日本沿太平洋工业地带、市场指向 意大利塔兰托、中国宝山钢铁中心 (临海型) 美国硅谷、日本硅岛、英1、 人才和国苏格兰、德国慕尼黑、技术 斯图加特 在新原料地核燃料地出2、 快速便现的新工业中心:美国休捷的交通(机场斯敦(石油化工和航天中-高速公路) 心)、中国大庆、攀枝花等,英国阿伯丁(北海油3、 清洁优田) 美的环境 第三次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14

一、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 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 二、交通运输布局

3、 交通运输网中的电和现实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4、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

技术因素(根本保证)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 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 沿交通干线扩展、基本不变或萎缩 2、 株洲是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3、 日本著名的科学筑波市,一条长达9千米的中轴路,决定了城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 4、 浙江嘉兴市沿运河和铁路扩展的特点,说明了嘉兴市的城市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

而变化。 二、 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 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那个很难伸

展到哪里——商业网点明显小于平原 2、 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 区位原则:交通最有原则

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交通优、人流涌、物流丰、便集散、多网点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时期 人类思想 采猎文明 崇拜自然 农业社会 利用自然 工业革命 征服自然

15

人地关系 人地基本协调 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新技术革命 人类谋求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直面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 3、环境问题的分布: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三、可持续发展 1、 环境问题的防治: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课本P96图) (2)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一、 必然性:

1、 大的人口压力 2、 资源短缺

3、 深刻的环境危机

二、 纲领: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

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三、 途径

1、 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 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 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所采取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16

搜索更多关于: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的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w3ji1x3iq4bptb10lxv_4.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