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00年至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涉及细胞生物领域汇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6 2:17: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00年至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涉及细胞生物领域汇总

1.奖项:200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获得者: 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 H. Hartwell,美国)、蒂莫希?亨特(R.

Timothy Hunt,英国)和保罗?诺斯(Paul M. Nurse,英国)

成就: 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发现了具有调节所有真

核有机体中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其中,利兰?哈特韦尔发现了大量控制细胞周期的基因,其中一种被称为“START”的基因对控制各个细胞周期的最初阶段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保罗?纳斯的贡献是,在哈特韦尔的基础上,通过基因与分子法发现了调节细胞周期的一种关键物质CDK(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是通过对其他蛋白质的化学作用来驱动细胞周期的。蒂莫西?亨特的贡献是首次发现了调节CDK功能的物质CYCLIN(细胞周期蛋白)。

2.奖项: 200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获得者: 悉尼·布伦纳(Sydney Brenner,英国)、罗伯特·霍维茨(H. Robert Horv

itz,美国)和约翰·苏尔斯顿(John E. Sulston,英国)

成就: 表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这3位诺贝

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开创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机理研究为其他科学家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提供了重要基础,后来科学家又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科学家们发现,控制“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有两类,一类是抑制细胞死亡的,另一类是启动或促进细胞死亡的。两类基因相互作用控制细胞正常死

亡。如果能发现所有的调控基因,分析其功能,研究出能发挥或抑制这些基因功能的药物,那么就可加速癌细胞自杀,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提高免疫细胞的生命力,达到抵御艾滋病的目的。

3.奖项: 2006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获得者:安德鲁·法尔(Andrew Z. Fire,美国)和克雷格·梅洛(Craig C. Mello,美国)

获奖者简介:法尔1959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县,本科在加利福

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主修数学,仅用3年时间就拿到学位。他逐渐对涉及生命奥秘的遗传学产生兴趣,并将其作为自己终身的学术追求。法尔曾在美国和英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求学和工作,1998年在美国卡内基学会工作期间,他与梅洛等合作发现了RNA干扰机制。 1998年,法尔与好友梅洛等人在《自然》杂志上共同发表了有关发现RNA干扰机制的论文,被同行称为“近一段时间来分子生物学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

克雷格·梅洛生于1960年的梅洛是被恐龙骨引入科学世界的。梅洛的父亲是一名古生物学家,梅洛童年时经常跟着父亲在美国西部寻找化石。从那时起,他就迷上了远古时代、地球历史和人类生命的起源等问题。高中时代,梅洛的兴趣逐渐转移到了基因工程方面。当时科学家克隆了人类胰岛素基因,并将其DNA(脱氧核糖核酸)插入到细菌中,这样就可以人工合成无限多的胰岛素。这一成果为全球数百万糖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梅洛回忆说:“科学研究能够真正地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这个想法激起了我的兴趣。”1998年,梅洛与法尔等人在《自然》杂志上共同发表了有关发现RNA干扰机制的论文,被同行称为“近一段时间来分子生物学最激动人心的发现之一”。

成就: 因为他们“发现了控制遗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这一机制为控制基因信

息提供了基础性的依据。公报指出,RNA干扰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RNA干扰机制的发现使得科学家可以对侵入细胞的病毒RNA进行控制。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指出,RNA干扰机制将来有望应用于临床医学和农业等众多领域,用来开发针对病毒感染、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的新疗法。

4.奖项: 200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获得者: 马里奥·卡佩基、马丁·埃文斯、奥利弗·史密斯

获奖者简介:卡佩基1937年出生在意大利,后获得美国国籍。卡佩基1967年获

美国哈佛大学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他除了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工作外,还担任犹他大学人类遗传学和生物学教授。卡佩基因在“基因靶向”技术的研究上做出了开创性工作而成名。

史密斯1925年出生在英国,后获得美国国籍。史密斯1951年获得牛津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如今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工作。他一开始主要进行胰岛素的研究工作,后转入分子生物学领域。在差不多60岁时,他开发出了可关闭活体内特定基因的技术。史密斯和卡佩基几乎同时对“基因靶向”技术做出了奠基性贡献,这一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培育出拥有特定变异基因的小鼠。

埃文斯1941年出生在英国,1963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进入伦敦大学学院学习,获得解剖学和胚胎学博士学位。1978年,他返回剑桥大学工作。3年后,他和同事从小鼠胚胎中第一次成功分离出未分化的胚胎干细胞。这为“基

因靶向”技术提供了施展本领的空间。如今,埃文斯在英国加的夫大学担任哺乳动物遗传学教授。

成就: 三位科学家“在涉及胚胎干细胞和哺乳动物DNA重组方面有着一系列突

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位科学家的突破性成果在医学界和生理学界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老鼠有着和人类非常类似的基因,从生理学角度看,通过对小鼠体内不同基因的功能进行了解,可以进而指导对人类的基因研究。从医学角度看,通过了解基因与疾病的关系,人类可以开发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及药物。

5.奖项: 2010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获得者: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G. Edwards,英国)

获奖者简介:罗伯特.爱德华兹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曼彻斯特。二战中服完兵役

后,他进入威尔士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内容为小鼠胚胎发育。1958年他成为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开始了对人类授精过程的研究。从1963年开始,爱德华兹相继在剑桥大学和Bourn Hall诊所(世界首个试管授精中心)工作。Bourn Hall由爱德华兹和Patrick Steptoe所建立,爱德华兹担任其研究主任多年。爱德华兹同时还是授精研究领域多本顶尖期刊的编辑。爱德华兹目前是剑桥大学名誉退休教授。因为在人类试管授精(IVF)疗法上的卓越贡献,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Edwards)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贡献使治疗不育症成为可能,包括全球超过10%的夫妇在内的人类因此获益匪浅。早在1950年,爱德华兹就认为IVF可以有助不育症的治疗。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他发现了人类受精的重要原理,并

2000年至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涉及细胞生物领域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weij24kp07b3ee98nba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