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上海市松江区2017级高三二模考试
语文试卷2020.5
★祝考试顺利★
一 积累应用 (10分) 1. 按要求填空。(5分)
(1)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2)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 》) (3)《琵琶行》中,“ , ”两句以周围景物的寂静侧面烘托出余音绕梁的艺术感染力。 2.按要求选择。(5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
口罩、消毒纸巾、中药、防疫手册……连日来,不少海外留学生收到一份来自中国驻外使领馆的特殊礼物——“健康包”。小小包裹,传递着关爱。全球疫情加速蔓延,祖国时刻牵挂着海外同胞的安危。
以下最合适作为上面这则短通讯标题的一项是( )。(2分) A.千里同好,坚于金石。 B.同气连枝,珍重待春风。 C.道不远人,人无异国。
D.千里不辞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很多重大的灾祸都是在人们不以为然的忽视中酿成的。 .... B.大家对这样恶意诽谤并且扭曲事实的一类人不赞一词。 ....
C.活动中很多商家都一言九鼎地承诺了七天无理由退货。 ....D.不一会,只见他一挥而就写出了一篇立意绝佳的文章。 ....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更有效
盛洪
①当人们谈论生命起源时,总会惊叹于其实现的概率极低,于是有人就借此证明,如果没有一个有超级智慧的有意设计,怎么会这样呢?
②然而,实际情形可能正好相反。生命形态的成功概率非常之小,比如只有一百万亿分之一。这个超级智慧怎么发现这么小概率的知识呢?一是随机地试验,直到碰到那个对的知识。二是先构想一个生命形态的结构,然后依此设计一种筛选程序筛选,在这一百万亿种可能性中筛选,先筛掉9999/10000,于是就剩下一百亿种,再在这里边随机选择。哪种更有效率?
③初看起来,后一种方法似乎更有效。若真知识就藏在经程序筛选过的一百亿种可能性中,即使对选中的可能性再做随机或顺序的选择,也是对一百万亿可能性进行完全随机选择效率的一万倍。然而,如果真知识并不隐藏其中,人们就永远失去了找到真知识的机会了。而如果人们再设计一个筛选程序,在上一次筛选过的可能性之外进行选择,这就与全面的随机选择没有区别了,而这也许会比上一种方法幸运时要慢一万倍。
④若要使筛选程序有效,最好要知道被寻找的潜在知识是什么,但这是个悖.论,因为这正是要找的对象。所以,人们认为是刻意的筛选,在大自然看来只是一.
种随机选择。我们把全面随机地选择称为“中性的选择”,那么所有人为设计筛选程序的选择都是“非中性的”。这意味着,一种筛选程序是远离还是靠近真知识,也只是一种随机概率。所以平均而言,刻意的筛选不会比随机选择更有效率。 ⑤既然找到真知识如此之难,近代以来的科学探索难道不是刻意寻找吗?不是取得了很大成就吗?但是,已取得成功的科学只是在简单系统领域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一是因为简单系统的可能性规则的数量较少;二是因为这些知识是可直接观察到现象的知识。实际上,科学家们也是经过多次失败和曲折后,才找到真知识。这一过程,在大自然看来,其实是随机的。
⑥而某些复杂系统的基础规则数量则是个天文数字,是无法计量的,按顺序逐个实验显然行不通。沃尔夫拉姆设计过一个自动搜寻巨大数量的移动元胞自动机可能规则的程序,加入他期望的各种参数,很快搜索了一百万个可能规则,接着是一千万,最终“一无所获”。而去掉参数后不久,他就发现了两个有趣的结论。这证实了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要好。
⑦即使在极简的行为规则方面,只要不能直接观察到,人们也不能通过理性
设计比随机选择更快地在大量可能规则中寻找到真知识。比如在人类社会这种有机体中,迄今没有一样规则或制度是人造的。反过来,即使依据这些规则形成了某些有机体或自组织,如市场、村社或社会秩序等,由于人们没有看到它们的起源,也是无法知道当初的基本规则是如何被发现的,其中包含的信息是我们不能完全理解和把握的。这已经足以令人相信,人类社会绝大多数规则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人为设计的。
⑧任何一种生命类型的形成都像是中了万亿大奖,概率极低。人类如果按顺序去找,要耗费上亿年时间;而“理性地”设计一种筛选程序,结果会比随机的选择还要差。然而,这样费时恒久的工作可以让大自然去做,大自然有的是时间。在宇宙这个巨大的实验场上,在万亿个不同地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随机的选择,由于是随机的,就相当于同时进行万亿个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接近全部的实验都失败了。但经过相当长时间,一个随机选择成功了。成功的行为从时间角度看就会呈现出有序的结构。
⑨生命有机体的演化,同样遵循这最简单的元规则。比起没有生命的个体,生命体在选择时行为规则的复杂度增加,行为规则的可能性也急剧增加。从最简单个体到最复杂的生命之间,有很多层级,而每一层次的随机选择中,也只有偶然的一两个行为是有效的,从而被肯定和持续下去。采用此行为规则的有机体就会发展起来。
⑩如果理性选择不如随机选择,理性还有什么用呢?首先最重要的是,恰是理性让人知道“理性选择不如随机选择”,在人类的文化传统中,这是最重要的知识。除此之外,理性还能做什么?第一,对简单系统的行为规则进行探讨;第二,对简单系统本身进行模仿;第三,对有机体已经显现的行为规则进行探索。
?那么,证明了随机选择可以生成人类,那些潜藏在亿万可能性之中的真的行为规则又是谁安排的呢?这仍是一个更大的谜。那藏在后面的自然法也许人类永远不能知道。因而,证明了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更有效后,人们仍应保持敬畏。 3.第④段中的“悖论”在文中具体是指 。(2分) 4.下列选项属于本文所说“随机选择”的一项是( )。(3分) A.证券市场的结构及时间的波动序列的整体形成过程。 B.某位科学家提出假说后进行求证或证伪,发现知识。 C.农民种植树木,通过嫁接技术改变植物本来的性状。
D.人们从各种媒介的旅游信息中选出自己满意的产品。 5.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社会这个有机体比动植物形成的规则系统更复杂。 B.随机选择是从无数规则中挑选出最优的一种行为规则。 C.若生成规则数量非常巨大,真知识被发现的概率会很低。 D.在逐层演化中,未采用有效行为规则的有机体就会死亡。
6.第⑥段中用沃尔夫拉姆设计程序的这个例子来证明“随机选择比‘理性’选择要好”,你认为论证是否充分?请具体分析。(4分)
7.文章是如何紧扣标题中的“更”字展开层层论证的,请加以分析。(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这个春天正在连绵不绝地醒来
陈开来先生: 你好! ①见字如晤。
②三月一号的晚上,我在书房听到了隐隐的雷声。那时候我刚好在电脑前发呆,在雷声中我想起了去年刚拍的电视剧《惊蛰》,这个节气终于又一次来临。后来我找了一张白纸写下“惊雷破浪,特工醒来”八个字,然后对着这张纸持久地发呆。这是多么奇怪的念头,于是我想,特工其实只是我写的小说和剧本中的人,而万物醒来,才是最正确的表达。
③春天正在如火如茶地行进着,我们宅在屋子里,闻到春风的气息,或者偶尔看到小区里绿化丛中一朵花的悄悄开放。
④陈开来先生,你晓得的。我的早展,一般会从中午开始,洗漱时我会突然停止刷牙,满嘴泡沫地对着镜子发呆。这个眼睛细小、体态臃肿的人,中年人所有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