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nR2)/360+πr2 (R是侧面积的圆的半径,r是底面圆的半径)
例1:一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为90°半径为2厘米,求围成圆锥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解析:要算出圆锥表面积,根据公式,一定要知道侧面积的圆心角度数、半径和底面半径。所以围绕这三个要素进行解题。由侧面半径可以计算出侧面圆的周长,进而算出扇形的弧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再由弧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算出底面的半径,再根据圆锥的表面积公式可以算出。
2×3.14×2=12.56厘米------侧面圆的周长
12.56×(90÷360)=3.14厘米------扇形的弧长占侧面圆的周长的四分之一,也就是底面圆的周长
3.14÷3.14÷2=0.5厘米------底面圆的半径
(3.14×90×22)÷360+3.14×0.52=3.925平方厘米 答:围成圆锥的表面积是3.925平方厘米。 知识点七:圆柱和圆锥的横截面
理解掌握:★圆柱横截面的分割方法: ① 按底面的直径分割,这样分割的横截面是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如果横截面是正方形说
明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相等。
② 按平行于底面分割,这样分割的横截面是圆。
圆锥横截面的分割方法:
① 按圆锥的高分割,这样分割的横截面是等腰三角形。 ② 按平行于底面分割,这样分割的横截面是圆。
第三单元 比例
知识点一:图像的放大和缩小
理解掌握:把图形按1:n的比缩小,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1/n; 把图形按n:1的比放大,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都缩小到原来的n倍。 知识点二:比例的意义
理解掌握:1、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任何一个比例都是由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组成。
2、比和比例的区别:(1)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
(2)比由两项组成(前项、后项)。比例由四项组成(两个内项、两个外项)。
知识点三:应用比的含义组成比例
理解掌握: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要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若比值相等,则
能组成比例;若比值不想等,则不能组成比例。
知识点四:比例的基本性质
理解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若a:b=c:d,那么ad=bc。
若用分数表示比a/b=c/d,那么ad=bc。------十字交叉法 知识点五:解比例
理解掌握:解比例的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已知比例中的任意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
例1: 5:8=x:16 1/9 : 1/4 =x:18 8x=5×16 4:9 =x:18
33
x=10 9x =4×18 x =8 知识点六:用比例解应用题 解题方法:审题列出比例等量关系式------设未知数列出比例方程------解比例并检验写答
例1:A、B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是5:3,如果它们的价格分别上涨了420元后,价格比是6:5。那么A商品原来多少元?
解析:本题中告诉我们A、B两种商品涨价前后的价格比,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得到等量关系是:
(A商品原来的价格+420元):(B商品原来的价格+420元)=6:5
利用比例基本性质,设A商品原来的价格是5x元,B商品原来的价格是3x元 列出比例方程(5x+420):(3x+420)=6:5
(5x+420)×5 =(3x+420)×6------比例基本性质 25x+2100 =18x+2520------乘法分配率 25x-18x =2520-2100------等式基本性质 x =60 5×60=300元
答:A商品原来300元。
知识点七:比例尺的意义
理解掌握: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相关公式:(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3)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知识点八:比例尺的应用 理解掌握:(1)注意比例尺的前后单位是否统一。一般比例尺的单位是厘米,而题目往
往会给出以千米做单位的比例尺。如1:40千米=1:4000000厘米
(2)因为图上距离是比例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例的后项,所以当比例尺的
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时,表示设计图纸大于实际物体,如比例尺是10:1(经常在精密仪器、化学领域中出现);当比例尺的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时,表示设计图纸小于实际物体,如比例尺1:100(比如设计一栋教学楼)。
第四单元 确定位置
知识点一、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理解掌握:(1)用字母表示方向。S表示“南”,W表示“西”,E表示“东”,N表示“北”。 (2)理解“X偏X若干度”,如南偏西15°,表示由南面向西面旋转15°的
方向;西偏南15°,表示有西面向南面旋转15°的方向。这两个方向一样吗?请同学们仔细考虑一下?如果不一样,那么应该这么说呢?南偏西15°= 偏 ° ;西偏南15°= 偏 °。
(3)如何来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呢? 答:一找观察地点和实际地点,二
看实际地点在观察地点的什么方向上,三量出观察地点和实际地点的距离,四标注要清楚。
34
知识点二、根据平面图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解题方法: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按行走路线,确定观测点及行走方向和路程,用“先??
然后??再”等词语,按顺序叙述。
第五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知识点一、正比例的意义及应用 理解掌握:(1)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在除法中是叫做商)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
正比例关系式可用x/y=k。
(3)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应用方法: 1、判断两个是否相关联;
2、判断这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一定,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关系;反之不成正比例关系(简
说:用除法,商一定,成正比)
知识点二、正比例的图像
理解掌握:正比例图像是一条直线。从图像中,可以直观看到两种量的变化情况,由一个量的值可以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知识点三:反比例的意义及应用 理解掌握:(1)反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那么这两个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反比例关系。
(2)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关系式可用x×y=k。
(3)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应用方法:1、判断两个是否相关联; 2、判断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
积一定就成反比例关系;反之不成反比例关系。(简说:用乘法,积一定,成反比)
知识点四:用正反比例解应用题 解题方法:(1)判断题目中相关联的量成什么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2)设未知数,列方程; (3)解方程并检验写答。
例1:一部机器上有两个互相咬合的齿轮,主动轮有80个齿,每分钟转90转。从动轮有48个齿,每分钟转多少转?
解析:先判断齿数和转数成反比例关系,理由是齿数×转数=总齿数(一定)。
等量关系是:主动轮齿数×主动轮转数=从动轮齿数×从动轮转数 再设从动轮每分钟转x转。 48×x=80×90 x=150
答:从动轮每分钟转150转。
35
第六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知识点: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 解题方法:通过“转化”,使问题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
第七单元 统计
知识点一、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应用
理解掌握:扇形统计图的优点: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应用:已知总数量,根据扇形统计图求各部分数量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知识点二、众数
相关概念: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某一个数据,这个数就是众数。
知识点三、中位数
相关概念: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的那个数。 理解掌握:如何求中位数?(1)先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
(2)当数据个数为奇数个时,取正中间的那个为中位数; 当数据个数为偶数个时,取正中间的两个数,在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
3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