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居住区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与空间限定
一、外部空间的基本要素
1.场地 2.交通 3.绿化 4.建筑 二、空间类型 1.实空间
全遮挡,建筑、构筑物、实墙等为形象内容,遮挡视线,具有不可穿透性。 2.虚空间
无实物遮挡的可入性空间,道路、广场、草坪、铺地、水池、低矮的花池、小品、坐凳等组成的地景空间,俯瞰为景,平视空旷,仰视为天,视线无阻。 3.柔空间
树、栅栏、水塑(如喷泉、水幕)、柱状饰物、亭廊等,虽为实物而中虚,视线半遮半透,是最富意趣的空间要素。 三、空间感受
1.比例尺度与感受 2.空间色彩与心理感受 3.图案、材质与心理感受 4.空间感受符合功能需求 5.场地布置符合心理需求 四、领域界定 1.实体界定
以人们不可逾越并遮挡视线的实体来界定,常采用围墙和建筑物。 2.柔性界定
用挡而不遮的方式来界定社区,常用透空式的围墙、铁花栏杆划定。 3.虚空界定
不遮不挡,用提示性方式来界定空间,如地面色彩、绿地、装饰性界标、花盆、灯柱以及无界定等。
五、空间围合的体量关系
1.大体量围合 2.小体量围合 3.薄体量围合 4.柔性围合 5.界线(虚空)围合 竖向要素与围合的关系
水平距离和垂直高度的比例为2:1或3:1的空间要素所限定的外部空间较为舒适 围合感和围合程度 建筑高度与围合尺度
空间围合的比例及其产生的空间感的程度,一般由空间中人和建筑物的距离,与建筑物外立面墙的高度的比例关系所决定。 公共空间围合的基本形式
1.单栋建筑 2.两栋建筑 3.三面建筑 4.四周建筑 5.多栋建筑
①行列式——建筑按照规定的日照间距,等距离成行成列布置。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广泛使用,特别重视建筑的朝向、通风和各户方位环境的均衡性。布置方法比较简单,用地方整、紧凑,内部小路横平竖直。
②周边式——四面围合公共院落,呈现宽大、闭合、稳定、领域感强的庭院,建筑的朝向为东西南北均衡,特别适合高纬度地带。
③异形建筑形式的组合布置——指建筑外形不规整的居住建筑形式,如“ L ”形,“ 凹 ”形,弧形,“ Y ”形等,能形成更为丰富的空间组合形式。 ④散点式——当建筑体量较小时(多为低层和多层),长宽比接近时,这类建筑形式常被称为点式或墩式。在群体布置时,形成似围非围的相互流动的院落空间,在地形起伏变化的
地段,更适于采用这种布置形式。
第三节 公共建筑布局与外部空间组织
1.社区的公共建筑项目及布局特点 (1)教育类
中学(服务半径1000m以内) 小学(500m) 托幼园
(2)商业服务经营类
包括各类商店、副食店、早点餐饮、服务修理、集市等。要求服务半径合适,符合人们环境行为的人流导向,外向、聚集的相对独立的社区商业服务中心,特别受商贩和居民的欢迎。多采用沿小街布置、半边街布置、小广场式布置以及半凹入式布置等多种形式。 (3)行政管理类
包括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物业管理等,需要布置在较为明显的地方。 (4)交往活动类
是居民最关心的活动空间,包括文化活动中心,老年、青少年活动中心,或会所。 住宅——私人居室空间 庭院——公共室外活动空间
活动中心——会所——室内公共活动空间 会所——社区的公共室内活动空间 会所的功能、性质
是社区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区居民的室内活动交往空间。会所是休闲性、文化性、公益性的活动场所,是社区文化的载体和物质基础。 会所的规模和项目设置 a.规模
千户的社区设置800—1500平方米面积的会所 b.项目设置
可供集会活动的多功能厅、棋牌游艺室、乒乓球、台球、健身等活动室、图书、报刊、杂志等的阅览室、老年人活动室——活动、听书、聊天、闲坐、交往的茶室、儿童活动项目、自治性的消费项目 会所管理的特点
a.开发商管理 b.物业公司管理 c.自治管理 (5)市政公用类
包括热、电、气、电信、人防、消防、给水、排水、垃圾、公厕等的地下、地上管线及构筑物、建筑物,它们的先进性和安全运行,是保证社区物质生活环境的基础。 2.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
(1)内向型布置 (2)外向型布置 (3)内外分组布置 (4)布置于独立的地段 二、外部空间场地布局 1.场地分区
(1)动区与静区
游戏、活动场地 & 休息、交往区域 (2)向阳区与背阳区 (3)显露区与隐蔽区 2.空间共享 3.设计导向
(1)充分考虑外部空间的组织形式,并尽可能地赋予它们多种用途; (2)在设计过程中,开放空间是主要因素,建筑是垂直要素 (3)强化环境特征,并尽可能地保护原有环境
(4)充分考虑地表水的渗透、储存及排放等生态环境问题 (5)合理安排各项活动的场地,制订适宜的管理和维护办法 三、公共建筑布局与外部空间协调 1.公共建筑布局与外部空间的联系
(1)尽可能消除障碍,针对不同年龄和身体条件的人提供最大程度的可达性 (2)与现有的地方景观元素和重要标志物协调
(3)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避免因盲目设计而给犯罪提供环境
(4)离教育、保健、零售、娱乐、休闲等设施和公共交通设施的最大距离为步行10min或900m
(5)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并保证居民能方便地使用这些空间
(6)合理分析各种活动之间潜在的功能联系,并通过便捷的路径强化这些联系 2.公共建筑布局与通路设计
(1)道路、步行道与现有交通网络衔接,形成机动车(包括公共汽车)、自行车和步行合理的连接交通系统
(2)各项服务设施统筹规划,减少相互干扰,增加灵活性并协调经济利益的分配
(3)优先考虑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居住区公共设施(包括可能的商业、就业及其他的配套设施)与公共汽车站和地区中心连接方便
(4)连接服务设施的步行和自行车道路系统尽可能便捷,路径环境优美,舒适宜人
第五章 居住区室外环境及绿化规划设计
第一节 我国当前居住区室外环境状况与特点 一、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日益受到重视,规划设计水平和环境景观效果均有较大提高与改善 1.居住区室外环境布局呈多样化
2.环境设计要素丰富,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的艺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二、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成为部分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1.全方位造景
2.以水景作为景观设计的主要因素 3.人性化的庭院景观设计
三、居住区室外环境整体上朝着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相结合,生态效益放在首位的方向发展
四、主题社区开始出现
1.社区绿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绿化用地或绿化率不达标 (2)绿化设计中忽略“以人为本”的理念 (3)植物配置不合理
①植物种植过于追求速成 ②绿化植物品种单调,层次不高 ③片面追求新、奇、美 ④草坪的误区 (4)社区绿地建设“生搬硬套”
社区绿地不仅为住户创造美的景观,更是改善人居环境的载体。为弘扬民族文化,各地区在建筑装饰上常常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以增加人们的亲近感,绿化设计应同建筑风格和谐统一。
第二节 居住区绿化设计的思路与原则
一、采用多种形式提高绿化覆盖率 1.墙面绿化
利用墙面进行绿化。一方面,绿化植物可以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热的70%左右,同时植物的水分蒸发又消耗掉大量的太阳能,从而有效地减少夏季太阳西晒的影响;另一方面垂直绿化占地面积小,采用的攀援植物管理粗放、生长快,能快速的达到较好的绿化效果。 2.屋顶绿化
美观且能保证炎热的夏季屋顶温度不会太高,寒冷的冬季温度不会太低,从而降低整个屋顶的热荷载。 3.阳台绿化
阳台绿化,指在阳台上摆放盆花或是攀援植物。不但能满足人们室内摆花的需求,改善和美化居室空间环境,还能美化建筑物立面。 二、绿化设计体现人性化
居住区绿化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设计者要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三、科学合理地配置植物
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应根据居住区绿地的功能、植物的生态习性以及要达到的景观效果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地的环境效益。配置方式应丰富多样,既要发挥绿化功能,又要为居民创造富有生活气息的绿色环境。“春季早临花争艳,夏季浓荫好乘凉,秋季多变看叶果,冬季苍翠不萧条。” 四、居住区绿化设计要因地制宜
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相对独特的地理位置、植被特征及人文特色,绿地的设计人员应紧密结合这些相关方面特点,综合协调各种因素进行创作,组建风格独特、形式多样的居住区绿地空间,为人们营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丰富的实用功能、鲜明的艺术特色、与众不同的环境形象,以及交通便捷、温馨舒适的美好家园。 五、居住区主要绿化类型
1.道路绿化:利用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合理配置形成夏可遮阴、冬有暖意的道路环境。 2.宅旁绿化:宅旁绿地贴近居民,具有通达性和实用观赏性的特点,因此在种植设计上应考虑建筑物的朝向。在近窗前不宜种高大树种,以免影响采光;而在建筑物的西面,需要种高大阔叶落叶乔木,对夏季降温有明显效果,在冬季则可以享受温暖的阳光。
3.隔离绿化:道路两侧应栽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以减少交通造成的尘土、噪音及有害气体对沿街住宅室产生的不良影响。公共建筑与住宅之间应设置隔离绿地,多用乔木和灌木构成浓密的绿色屏障,以保持居住区安静,居住区内垃圾站、锅炉房、变电站、变电箱等欠美观地区可用灌木或乔木加以隐蔽。
4.架空空间绿化:架空层内宜种植耐荫性的花草灌木与外部的绿化景观相互渗透。
5.宅间绿化:应根据分区的不同功能进行合理配置植物,运用植物体现季相变化,创造出春花浪漫、夏荫浓郁、秋季斑斓、冬季苍翠的四季美景。同时注重香花树种的运用,改善居住区内空气质量。
6.屋顶绿化:屋顶绿地分为坡屋面绿化和平屋面绿化两种,应根据生态条件种植耐旱、耐移栽、生命力强、抗风力强、外形较低矮的植物。坡屋面多选择贴伏状藤木或攀缘植物,平屋顶以观赏性较强花木为主。
7.绿篱:绿篱以行列式密植植物为主,分为整形绿篱和自然绿篱。整形绿篱常用生长缓慢、分枝点低、枝叶结构紧密的低矮类灌乔木,适合人工修剪整形。自然绿篱选用植物体量要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