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古诗词曲鉴赏梳理
第19首 野 望
[唐]王绩
【整体感知】山水田园,写景抒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诗人的归隐不能“忘怀得失”,写田园生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
原诗呈现 赏 析 炼字:“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用典:“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现出作者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内容、手法:动静结合。“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静态,侧重宏观描绘。“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晖。 写动态、近景。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炼字: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归。 所见到的景色。 情感:诗人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呈现出忧郁、1
孤独、清冷的色彩,这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内容: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薇。 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主旨】全诗借景抒情,描绘了诗人身处东皋怅望远方的景色,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风格】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
第20首 黄鹤楼(2017考)
[唐]崔颢
【整体感知】吊古怀乡:故乡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乡愁,可见诗人形象。
原诗呈现 赏 析 内容: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 起笔高远。美好的憧憬与寻常昔人已乘黄鹤去, 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的抒发做铺垫。 2
此地空余黄鹤楼。 炼字:“空”字写出了昔人已去,只剩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炼字:“千载”“空悠悠”分别体现时间的无限和空间的广袤,蕴含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空”字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晴川历历汉阳树, 内容:诗人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来,写登楼所见的明丽景象。 芳草萋(qī)萋鹦鹉语言: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洲。 炼字:以一个“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 修辞:设问,在自问自答中以“愁”结束,表达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烟波江上使人愁。 情感:以抒情作结,诗人凭栏眺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主旨】全诗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乡的情怀。
【风格】全诗情景交融,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意境深远壮阔。
第21首 使至塞上(2012考)
[唐]王维
3
【背景回望】开元二十五年(737), 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整体感知】首颔两联写个人荣辱浮沉,颈联境界阔达,尾联续写出使,慷慨达观。 原诗呈现 赏 析 内容: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诗人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经单车欲问边, 炼字:“单车”表现出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了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属国过居延。 情感: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出诗人孤寂的心境。 内容: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 炼字:“出”“入”描绘动态景物,与颈联“直”“圆”描绘的静态景物相结合,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使画面富有变化,意境深远。 修辞:比喻、对偶,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写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表现手法:“征蓬”与“归雁”,“出汉塞”与“入胡天”,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凄凉中蕴含悲壮。 “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过辽远的边疆地区。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