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高清电子警察系统施工方案
后以合理间距向施工地点方向设置安全隔离墩,并在隔离墩转弯处放置【车流导向牌】形成施工隔离区域,,并在车辆去向距施工区域150米外的安全地方放置【取消限速标志牌】。
吊装或登高作业区要求:区域周围应设置明显的危险告示牌,夜间应有明显危险警示灯设置。周围应配有专人看管,劝导行人绕道通行。作业区域下方严禁站人。
工程作业车停放要求:应注意工程车停车位置是否适合登高作业,工程车的支撑脚是否按规定支撑在工程车伸展臂旁及作业范围内是否有强电线路、伸展时是否会触碰旁边物体等注意事项。
登高作业时要求:按要求系安全带、配戴安全帽,放置好设备、工具和随身物品,防止高空坠物伤人。
强电部分要求:接线时,强电外露部分的接头应按规范进行绝缘和防水包扎,注意绝缘盒防水材料的老化问题;强电接入设备端,在保证线路畅通的同时须将线缆绝缘皮压入接线端子,避免升温后因绝缘层与铜丝脱离而出现带电铜丝外露;老线路施工时,对线路应先进行验电,确保线路无电后再进行施工操作。
智能交通高清电子警察系统施工方案
第一章项目方案设计
1.1 系统总体设计
本方案针对项目需求,同时考虑与现有系统平滑对接的需要,采用纯视频检测方式,自动对视频流中运动物体进行实时逐帧检测、锁定、跟踪,根据车辆运动轨迹判断车辆是否违章并进行记录,无需破坏路面、埋设线圈。系统采用500万CCD高清一体化摄像机为采集主体,单台摄像机覆盖单向3车道;同步支持LED频闪灯进行夜间补光。设备稳定,结构简单,便于安装维护。
系统整体分为三部分:前端采集部分、网络传输部分和中心管理部分。前端采集部分针对本项目需求为新建部分,建成后可与现有系统平滑对接;网络传输部分采用4G无线传输通道以降低光纤链路铺设所面临的工程量大、投资大等问题;中心管理部分利用现有系统;
项目整体框架图如下:
1、前端采集子系统
数据采集子系统主要由图像采集设备(一体化电警抓拍单元)、辅助光源(补光灯)、网络传输设备(光端机或光纤收发器)等组成,完成红绿灯状态检测、机动车违章行为检测、违章图片抓拍、补光灯控制、违章记录本地储存、相关信息网络上传等任务。
? 一体化电警抓拍单元:系统采用一体化结构,集成500万嵌入式摄像机,内置高性能处
智能交通高清电子警察系统施工方案
理器,集成丰富的智能化算法;内置防雷模块,提高系统可靠性;实现一体化交付,现场安装方便,可靠性更高。
? LED补光灯:LED频闪灯采用进口封装高亮度LED,内置灯珠全部采用原装进口的美国CREE
灯珠,发光效率为普通补光灯的两倍以上,整机防护等级为IP66,能够适应在室外的恶劣环境下长时间无故障作业。
? 智能终端管理设备:采用嵌入式高性能处理平台,内置大容量硬盘,支持多路图片和视
频接入,集图片、视频存储,管理、网络交换传输等功能于一体;支持多路数网络摄像机、模拟摄像机接入;具有断点续传、图片录像检索、图片合成、黑白名单等功能;内置工业级交换机,光纤传输接口可选;内置双网卡,可实现双网段隔离,提高数据安全性。
? 网络传输设备:由以太网交换机(内置于智能交通终端管理设备中)无线传输模块等设
备组成,实现前端卡口子系统到后端中心管理平台之间数据的互联互通。
? 信号检测器:此产品配合智能相机(包括闯红灯一体化摄像机、卡口型电子警察系统一体
化摄像机),实现闯红灯违章抓拍和卡口型电子警察系统抓拍,是智能交通抓拍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立部件。在视频检测模式中用于实现红绿灯信号的接入。
2、网络传输子系统
网络传输子系统主要包括无线传输模块、4G无线专网等,实现前端采集子系统与中心管理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和图像信息传输。
(1)无线传输模块:使用4G专网无线数据传输方式,不需要架设线路。推荐通信线路无法到达或者架设线路成本较高时使用。
(2)4G无线专网:采用基于TD-LTE技术的4G无线专网实现前端信号的回传,并与后台监控中心对接。该系统具有高带宽、广覆盖、实时、可靠、高效、成本低的综合优势。 3、中心管理子系统
中心管理平台主要实现对电子警察前端路口设备进行远程管理、网络监控、抓拍图像和数据的处理,以及违章车辆的处罚等工作,并充分考虑与其它交通管理软件系统的接口兼容问题。
1.2 项目方案设计
本方案根据以下需求设计:
1、在滨海大道与明珠路交叉口西向东方向车道增加一套电子警察前端路口设备,通过4G无线专网实现前端设备与监控中心的互联互通;
2、在滨海大道与龙昆北路交叉口西向东方向车道一套电子警察前端路口设备,通过4G无线专网实现前端设备与监控中心的互联互通;
智能交通高清电子警察系统施工方案
第二章系统安装方案
系统安装方案章节,主要是介绍设备安装位置设计。设备安装位置主要介绍像机、LED频闪补光灯和爆闪补光灯的安装位置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2.1 立杆距离及设备安装
2.1.1系统杆件安装 2.1.1.1立杆安装距离
一、立杆安装距离对系统影响的说明
系统的像机立杆距离,影响到系统功能的实现和系统效果最佳发挥。立杆距离对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因素①:杆件安装距离决定了系统场景
系统监控场景的宽度要求覆盖3标准车道,至少14米(3车道*3.75标准车道+冗余2米)左右;该系统车牌识别宽度范围在90~140之间,以上是该系统对像机监控场景的整体要求。
影响像机监控场景的有两个因素:立杆距离和镜头焦距。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立杆距离不变时,需更换镜头焦距来满足像机场景要求;而当镜头焦距不变时,则采用移动立杆距离来满足系统场景要求。系统主机立杆的位置,就是采用以上方式来确认的。当镜头焦距选定后,立杆距离决定了系统的监控场景。
因素②:杆件安装距离决定了像机的监控角度
像机的监控角度影响视野内车辆的前后跟车的遮挡问题。立杆位置距离停止线越远,前后车遮挡问题越严重;立杆位置距离停止线越近,越能规避前后车遮挡问题。而监控车道车辆的前后车遮挡,影响系统的智能分析,从而也影响到系统效果的发挥。
因素③:杆件安装距离决定了系统的补光能效
系统的补光设备在设计上都有最佳补光的距离范围,在该距离范围内立杆,才能达到系统最佳补光要求。满足系统的夜间补光要求,才能确保系统夜间运行。
二、立杆安装距离和镜头焦距匹配的介绍
由于路口情况复杂,系统最佳安装位置被占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主机立杆除标准安装位置以外,还得兼顾非标安装点位的立杆安装规范。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的考虑,我们除了提供标准的主机立杆安装方案,还提供了非标的主机立杆方案供参考。系统标准方案和非标安装方案的安装距离和相应镜头选择,请参考表1说明:
安装方案 立杆位置
镜头焦距要求 备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