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懒扎衣 六封四闭 第八课
讲解内容:懒扎衣、六封四闭
一.懒扎衣动作说明:
1. 顺身体中线左手逆缠下按、右手逆缠上穿,同时蹬右腿松左胯身体微左转,此时重心在左。
2. 两手继续双逆缠丝按表盘顺时针方向绞开至高与胸平,同时蹬左腿身体右转,此时重心在右。
3. 两手变顺缠丝继续按表盘顺时针方向绞合,左手至高与耳平、手心向里,右手至高与腹平,两手有相互关照之意,同时蹬右腿身体继续右转,此时重心移于左腿侧。
4. 两手继续绞合,右手领起右腿提膝。
5. 提右腿向右横开步,身体左转正,左手变逆缠丝与右手继续绞合于胸前,左手掌根助于右臂肘弯处,此时为左横裆步合手,但眼神顾于右侧。
6. 松左胯,身体继续微左转,右脚掌落地踏实后重心向右转换,右手变逆缠丝立腕上穿,左手顺缠丝,手背仍护于右小臂内侧。
7. 右手继续逆缠丝走上弧线随腰右转合于胸前,手心向外、左手顺身体中线继续顺缠丝下落于左腹前,手心向上,小指有撩衣欲扎之意。同时松右胯向右转腰成右弓步。
8. 腰左转身体调正成右横裆步,同时左手逆缠叉腰、右手顺缠坐腕立掌。此式为定式,其要求参阅第一课之懒扎衣桩。
要点:
1.何谓“懒扎衣”:“懒”,很不情愿之意,古人多穿长衣,如遇敌手,把衣服撩扎于腰间,似有大将临敌,无所畏惧之意。
2.动静关系在本势中外形的体现举例:在动作5、6、7这三个动作过程中,双手上下而分,但仍都保持在身体的中线前,手随腰转,称为手与身为“静”,静为合,所以此动作中,双臂与身要合住劲,不要散。当动作8过程中,右手相对空间位置为“静”,但相对身体来说是“动”,因为此时身体左转调正,而右手向预定位置伸出而不再随腰公转左摆。动而分,静而合,动求逆,静求顺。动静关系何尝不是开合关系、逆顺关系!
二.六封四闭动作说明:
1. 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左手顺身体前中线上起与右手相接,两手左顺右逆缠抨于胸平。
2. 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双手左逆右顺缠下捋,左手捋至腹前,手心朝下,指尖朝右,右手捋至右膝上方,手心朝外,指尖亦朝右。
3. 继续蹬右腿、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双手继续左逆右顺缠,左手捋于左膝盖上方,右手捋于身体正中线腹前。
4. 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双手继续左逆右顺缠向左后上方捋出。
5. 继续蹬左腿,松右胯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双手随腰公转,左手先顺后逆缠、右手变逆缠,合于左耳下即左胸前。
6. 提左脚跟步变左虚步,同时两手坐腕前下方按出。 要点
1. 何谓“六封四闭”:封和闭是一个意思,都是“关门闭户”以防御对手而保存自己的意思,双手按掌封闭对手之来劲,要分清虚实,即一手四分劲,一手六分劲,何是四,何是六,需审时度势。
2. 关于“蹬腿”时注意:蹬腿前一定要松胯下沉,这样才能持住劲,脚下有根,重心稳固。
3. 关于“跟步”:后脚由后向前跟紧前脚为跟步。“跟”是尾随在后,不可超越前者。跟步脚脚尖先点地,几乎不承载身体的重量,点地位置在支撑脚内侧垂直平分线一脚远处。此式跟步按掌前一定要注意前脚脚尖、鼻尖、尾闾尖三尖相照,双手之合点、身体之中心点、后脚之撑点三点成一线。跟步按掌过程中,切记身体不可前俯后仰,一定要保持立身中正。
4. 按掌时,注意含胸塌腰,腰背与双手前下按有对撑之意、注意虚领顶劲,心气下降,屈膝松胯,上下亦有对撑之意。
附论文《浅谈太极拳的动静》
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可见练太极拳必须明“阴阳”,而动静关系则是“阴阳”之首要。明“动静”,能运“动静”行于身,则其它阴阳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动属阳,静属阴。设身体左转,则身体左半侧为阳主动,身体右半侧为阴主静。这样一来,在感觉上身体右侧不动,身体向左转动,身体有旋转拉开的感觉,然而身体左右为一体,身体左转,身体右侧不可能不向左转,此为静在动中,即拳论中要求的“动中求静”。如不求静,就会乱动,瞎动,妄动,违背阴阳之理。学者上场练拳,因敬(尊师重教)而静(心不浮燥),因定(意专,有信心)而静(山崩于前而不慌乱),因松(身体放松,不用拙力)而静(稳如山岳)。静以待动,外不动而内已生机勃勃,盈虚消长蕴于其中,如猫欲扑鼠虽静而动已作了充分的准备。此为“静中求动”。如不求动,就会呆,会滞,如一汪死水。
动为分,静为合。观小虫之爬行,尾部静而头部伸出,头部静而尾部跟上,一开一合,一动一静,前后照应而行。可见,没有动静何以产生开合?没有开合又何以产生运动?
动为静,静为动。动的目的是为了静合周密;静的目的是为了动开而创立条件。正所谓“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静是积极的。观流水中的小鱼为保持某一地点不动,其必积极活拨地游动。相反随波顺流而下的死鱼,虽随水而动,实为消极被动,毫无意义。
由此可见,静是相对的。正因为相对的静,事物的动才不是妄动、乱动;动是绝对的,世界上万事万物,小到细胞大到宇宙都在变,都在运动,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正是动的意义。
静为势,动为能。犹如江水被大坝憋起产生势后,一泻千里产生能。“静中求动”为蓄,为积蓄力量待发。外静而不乱动,正是为了更充分的蓄,此时外似静而内气调动(如大坝憋水);“动中求静”为发,释放力量击人。之所以求静,是为了击人准确,落点刚猛,此时形体出而内气复归丹田(犹如大坝决口,大水催动石头瓦砾击打目标,水位降而归于平静)。
动则内气由丹田调出,分发于四梢;静则外形击出而内气复合于丹田。此所谓“动则生阳静生阴”。
明动静,则明开合,继之明松紧、刚柔、化打、顺逆、内外、呼吸、虚实??..反复如成一圆,从起点绕一圈又归于起点,至此则豁然开朗,渐融会贯通。如此理论与实践结合,理精一层,法密一层,德进一层,功深一层。
世人多知动,而不知如何动。“生命在于运动”,此语千真万确。然我更有感概是:“生命在于动静相合”。
第九课 单鞭 第九课
讲解内容:单鞭、第二金刚捣碓
一.单鞭
动作说明:
1. (右转分手)接上式,重心保持在右脚不变,身体右转,两手双顺缠丝。
2. (手肘相合)身体左转正,左手与右肘有相合之意。
3. (左转提勾)身体继续左转,左手收于腹前,手心向上,右手变勾手顺右大腿方向提至腕与胸平,勾尖自然下垂,左脚跟以左脚尖为轴随腰自然摆动。
4. (松胯提膝)右手勾手继续上提至腕与肩平,同时松右胯,右腕领起右腿提膝。
5. (右转开步)身体重心下沉,松右胯身体右转,左脚向左横开一步。
6. (左移重心)松沉右胯,左脚掌落地踏实,蹬右腿,重心左移。
7. (左弓步靠)重心由右向左转换,身体左转成左弓步,左手保持在腹前不变,但注意左臂与身体留有空隙,右手逆缠丝,勾尖随腰转而向外下方,但注意右臂伸而不僵仍与右大腿方向保持一致、腕部仍保持与肩平。
8. (右移重心)松沉左胯,蹬左腿,身体重心右移,此过程中要保持左手于腹前,也要注意保持右手勾手方向与右大腿方向相合。
9. (右弓步接手)重心再次由左向右转换,成右弓步,同时左手相对身体向前向上抨起于胸平,右手勾尖又随腰转而向下。
10. (左移重心)松沉右胯,蹬右腿,身体重心左移,同时左手变逆缠丝坐腕上穿。
11. (左转单鞭)重心第三次由右向左转换,成左弓步,同时左手继续逆缠丝走上弧线随腰左转合于胸前、右手仍然保持与右大腿方向一致并变逆缠使勾尖斜朝外下方。
12. (右转调正)身体右转调正成左横裆步,同时左手变顺缠丝坐腕立掌、右手变顺缠丝使勾尖向下。此式为单鞭最后定势,其要求参阅第一课之单鞭桩。
相关推荐: